懲罰叔父

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軍大舉進攻廣東、廣西的南明武裝。盡管重兵圍攻廣州將近十個月不克,但就全國整個形勢而言,對抗清勢力來說十分嚴峻。

南明永曆帝麵對清軍的攻勢,給他最信任的李定國和鄭成功下詔書,要他們分率步騎兵和水師,到廣州勤王。

鄭成功接到永曆帝詔書後,權衡再三,認為這是重中之重。盡管廈門剛剛到手,需要築城,需要派兵防守;但南下廣東勤王,是永曆帝的詔命,也不能耽誤勤王大事。於是,他決心舍棄某些小利,堅決赴命。然鄭成功最放心不下的是廈門防守。所以,出征之前,他特地征求管理廈門事務的堂叔鄭芝莞的意見,說:“我欲南下勤王,清軍若是來犯,你將如何防守?”鄭芝莞回答得很堅決,他說:“藩主若將水陸官兵全付於芝莞提調,防守廈門,萬無一失。清軍若來進犯,廈門有失,芝莞願受軍法處分。”鄭成功相信了鄭芝莞的話,便命留守的阮引、何德、藍登的水陸之師,歸鄭芝莞調遣,共同鎮守廈門。此外,鄭成功還特意將夫人董氏和兒子鄭經留住廈門,作為監守。

鄭成功在率師南下勤王途中,得知廣州已為清軍攻陷。他對廈門的防守仍然放心不下,便與叔父鄭鴻逵商量,想讓鄭鴻逵先回廈門,而自率水師南下勤王,以求兩利。鄭鴻逵覺得鄭成功的主意甚好,便說:“侄有此舉,社稷有幸。我當即回廈門,以防不測。”

第二年(1651年)正月初,鄭成功率師進抵廣東南澳島,此島為鄭軍所據。守將陳霸勸鄭成功趕快回師廈門。他說:“廣州已被清軍占領,抗清部隊早已遠走,藩主此去勤王,時機已過。而廈門是根本之地,不能輕易丟失不顧。”他願意率師為前驅,請鄭成功居中調度,等有了消息,再請他親往亦不為遲。但鄭成功勤王心切,即使越山逾海,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他命陳霸暫時按兵不動,隨時赴援廈門。

在陳霸進諫之後,足智多謀的施琅也來求見鄭成功。施琅覺得,大軍南下遠行,清軍必定乘虛而入,廈門有丟失之危險。因此,他為說服鄭成功,托詞對鄭成功說:“昨夜做了一夢,似大不利,乞藩主思之。”鄭成功本來不願意回師廈門,以免影響南下勤王,所以對施琅的進諫十分反感。無奈,便讓施琅把左先鋒印和兵將交由副將蘇茂統轄,其後營調入戊旗親隨協將,命他與鄭鴻逵、洪旭等一道返回廈門。分派完畢後,鄭成功親率100多隻戰船,戰暴風,平惡浪,浩浩蕩蕩,向粵東進發,采取攻城打援之策,攻克了大鵬所(今廣東大亞灣西),又消滅了清軍援兵,繳獲一大批裝備和穀米。

不出陳霸、施琅之所料,駐泉州的清軍福建巡撫張學聖、總兵馬得功,偵知鄭成功率師南下遠出,便乘虛進攻廈門。他們脅迫鄭芝豹出船載清軍航渡,在廈門登岸。鄭軍守將阮引、何德等人,見清軍來勢凶猛,倉皇而逃。而負有廈門守備總責的鄭芝莞,在大敵麵前貪生怕死,把自己在鄭成功麵前所作的誓言忘得一幹二淨,匆忙席卷珍寶,單獨裝在一條船上,棄城而逃。這時,城中無主,亂作一團。鄭成功的夫人董氏,懷抱著兒子鄭經,來到海濱,見到一條小船船工,忙說:“我是董夫人。”船工趕快背夫人上船。董夫人指著近處幾艘大船問:“哪隻船是芝莞爺的?”船工指著重載的那艘便是。董夫人立刻轉移到這艘大船上。鄭芝蕪見了董夫人,忙說:“此戰船也,不便居住,請夫人到家眷船中,那兒有專人侍候。”董夫人生氣地說:“媳婦喜乘此船。今征戰之時,非此船不可。”鄭芝莞再三強行勸說,董夫人坐而不動,因為她早已識破鄭芝莞機關。

清軍在廈門島上往來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清巡撫張學聖在島上看到波濤萬頃,島嶼孤懸,不禁驚歎說:“海外險地,此乃絕境。我若返還,船隻不繼,豈能飛渡?實用兵之忌也。”立即下令引師撤還。總兵馬得功得知後軍已退,不敢久留,便也撤離。途中與鄭鴻逵部將吳渤相遇,拚殺一陣,射殺吳渤後,匆忙退去。

從廣東返回廈門的施琅,率領陳塤、鄭文星等在廈門港登岸後,正遇清軍後撤,便奮勇追擊馬得功。馬得功敗績,無計可施,便派人去見鄭鴻逵。原來,馬得功是鄭鴻逵的老部下。當年,鄭鴻逵擔任明右軍都督鎮守南京西南采石磯時,馬得功是其標下的守備官。馬得功憑著這層關係,且又以鄭芝龍被扣在京,鄭氏眷屬皆在安平,隨時可能遭到報複,來要挾鄭鴻逵,讓他寬待片刻,濟度而歸,以求“一舉兩得”。鄭鴻逵為昔日舊情所動,以及顧慮兄在京扣留,家眷在安平的安危,便給了馬得功一條生路,放鬆防守,網開一麵,並借船數隻,渡馬得功安全返回了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