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在重視軍製、兵器建設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政務建設。他在順治十二年(1655年,永曆九年)二三月間,仿效明廷建置,設立六官管理政務。任命潘庚鍾為吏官,鄭擎柱為禮官,洪旭為戶官,陳寶鑰為協理禮官,張光啟為兵官,程應潘為刑官,馮澄世為工官,常壽寧為察言司。鄭成功根據各方人才的需要,又設儲賢、育材二館,令思明州知州鄧會,勸學取士,得四十餘人,陸續充實六官之內辦事,或外派為監紀,或為推官,或為通判等職。

擴大基地

鄭成功雖然擁有了金(門)、廈(門)抗清基地,但都屬於島嶼,在軍事上、經濟上諸方麵也有許多局限性。他為了擴大地盤、擴大兵源、擴大糧餉的供應,以及支援各地的抗清力量的武裝鬥爭和更有效地鍛煉將士,他在閩、粵及江、浙沿海地區,與清軍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奪和擴大基地的一係列作戰。

海澄城外伏擊戰。海澄,在明隆慶年置縣(1960年與龍溪合並為龍海縣)。地處九龍江下遊河口段,漳州、廈門兩市之間。明代中期興起的月港,是當時國內外的交通貿易中心,是鄭、清兩軍爭奪的要地之一。順至八年(1651年)五月二十二日,鄭成功偵知清漳州總鎮王邦俊率海澄馬步軍數千出城襲擊鄭軍,他認為這是殲敵的好機會,便對諸將說:“欲圖進取,先從漳(州)、泉(州)起手。此番殺他一陣,則漳(州)虜懾服,集兵裕餉,恢複有基矣。爾等勉之!”於是,鄭軍在敵人必經之地磁灶山埋伏重兵。戎旗鎮伏於山坑南,援剿右鎮伏於山坑北,左先鋒鎮、援剿左鎮伏於磁灶社內;令親丁鎮甘輝、前衝鎮萬禮、右衝鎮柯鵬率部誘敵深入。二十七日,王邦俊果真由灶前大路而來,左先鋒蘇茂迅即殺出伏擊地,清軍猝不及防,敗退;親丁鎮甘輝、前衝鎮萬禮接著殺出,清軍潰不成軍。鄭軍從四麵八方圍殲清軍,殺傷遍野,奪取馬匹、輜重無數,凱旋而回。六月初二,鄭成功按照《賞格》,獎賞此次作戰有功人員,軍中皆大歡喜。

小盈嶺之戰。清將王邦俊兵敗之後,與清將陳尚智合兵,來與鄭成功交戰,結果又傷亡慘重。無奈,便向福建清軍陸路提督楊名高求援。楊名高帶領大隊兵馬,欲與鄭成功一決雌雄。鄭成功聞訊,召集諸將商討對策。他說:“楊名高未知我手段,必然輕敵。我遣兵一部略地取糧,誘其來戰,主力先占據險要之處待機。爾等此番用力殲擊,勝此一著,則援虜計窮,漳(州)泉(州)不攻自下矣。”他又說:“獎賞有功者,本藩決不吝惜。如不用命,殺勿赦!”諸將殺敵心切,紛紛表示:“此番我等盡欲得功,虜必無生還矣。”鄭成功率諸將來到小盈嶺,勘察地形,部署兵力。將兵馬分為四部,援剿右鎮黃山督正兵營陳塤等伏於鵲山之下,右先鋒黃廷督左衝鎮康明等紮於東邊嶺下,鄭成功親率戎旗鎮紮於嶺上,其餘左先鋒、援剿右鎮、北鎮等紮於西邊嶺下,另遣親丁鎮甘輝督兵擔負赴殺鴻漸山背之敵。

十一月的一天,楊名高率兵從正麵分三股而進,另有一股從鴻漸山背後來抄鄭軍的後路。正麵清軍先是一股來犯,鄭成功示意眾將以逸待勞,不準出戰;當清軍三股齊犯,鄭成功便命兩鎮迎擊清軍中股,此時,鄭成功馳督陣中,催戰益力,諸將無不鼓奮,清軍大亂,被殺傷無數。從山後來抄鄭軍後路的一股清軍,被甘輝擊退。此時,鄭軍奇兵營突然衝出,殺敵甚眾,營官楊祖身中數箭,仍帶傷奮擊,殺死清將一員。親丁鎮甘輝趕至,協同他鎮官兵奮勇衝殺,清軍潰不成列,被鄭軍追殺不計其數,楊名高僅一身免。

鄭成功班師,照《賞格》條例升賞,以楊祖為首功,賜蟒玉;甘輝等為次功;奇兵營升為奇兵鎮。中衝鎮和遊兵營官因作戰不力,分別降職、捆責,以示懲戒。

漳浦之戰:鄭軍由於接連獲勝,動搖了降清的舊將的鬥誌。其中,駐守漳浦的舊將陳堯策,秘密派人到鄭軍來試探獻城反正之事。鄭成功便與他約定獻城日期。十二月十一日,鄭成功按約,帶兵銜枚而進,神不知、鬼不曉地包圍了漳浦城。陳堯策見鄭軍如約而至,便開門獻城迎降,被鄭成功升職掛寧南將軍印,管護衝前鎮,仍然鎮守漳浦。清軍駐漳浦另一守將楊世德,一直被蒙在鼓裏,當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後,猛地跳入河中自盡。鄭軍士兵立即下河將楊世德救起,押解來見鄭成功。鄭成功客客氣氣地接待了楊世德,親自為他鬆綁、遞茶,讚揚他堅於職守、以死殉職的忠誠。又令醫生為其醫傷,還令官兵保護其眷屬的安全。楊世德對此十分感動,表示願意歸降,鄭成功立即授他大監督之職。漳浦知縣範進聞訊,也攜印來至軍門投降,同樣受到鄭成功的厚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