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計就計
清順治九年(1652年,永曆六年)前後一年多時間,抗清武裝鬥爭出現了從來不曾有過的大好形勢。在鄭成功接連取得海澄之戰、長泰之戰、海澄保衛戰的重大勝利以及長圍久困漳州、震動清廷的同時;南明東征主帥李定國,統兵10萬,反擊南下清軍,接連攻取沅州(今湖南芷江)、武岡、全州(今屬廣西)等地;尤其是在桂林之戰中大敗清軍,李定國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兵敗自殺,乘勝占領廣西全境;又轉兵湖南,東進江西,辟地3000裏;在衡州之戰中,李定國埋設伏兵,陣斬清敬謹親王尼堪,使得清廷大震。永曆帝敕授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總督各省軍務,同時籌劃進攻武漢,會師應天(今南京),接通八閩。李定國還致書鄭成功,相約在廣東會師,兩支抗清武裝聯手作戰,開創抗清鬥爭的新局麵。
清廷麵對著如此嚴峻形勢,正在運用征撫兩手策略,即在傾力圍剿抗清武裝的同時,實施招降議和之策。尤其是對付鄭成功,清廷利用其父親鄭芝龍在北京軟禁的機會,陰謀以此作砝碼,來招撫他歸順清朝。這一年,督臣劉清泰寫有《密奏招撫鄭成功稿》,向清廷報告了當前東南沿海鄭成功和西南諸省孫可望、李定國等抗清武裝與清軍爭城奪地的情況,指出清軍“處處用兵,力不暇及”,建議“量我兵力,能剿則剿,當撫則撫”。而對付鄭成功,劉清泰建議:“即著鄭芝龍作書,嚴諭鄭成功及伊弟鄭鴻逵等率眾歸順,寬恕其罪過,量授官職,仍住廈門地方。”奏書最後露出招撫的猙獰麵目,指出:“先將此賊牢籠,息兵養民,察其動靜,苟有反側,仍即剪除。”清廷對此“密奏”如獲至寶,正合時宜。於是,任命劉清泰為總督浙江福建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並著其立即實施招撫之策。
劉清泰等人受命之後,逼迫在北京身陷囹圄的鄭芝龍,按照清廷旨意,給鄭成功寫了一封勸降信。於清順治十年(1653年,永曆七年)正月,派李德、周繼武從北京來到廈門,把勸降信送交鄭成功。
鄭成功閱信畢,自有拒絕招撫之決心。他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要與清廷交往,稱之謂“和議”,委婉拒絕招撫;又要講明推脫理由,好讓身無自由的父親不致因此有殺身之禍。於是,他給父親鄭芝龍寫了一封回信。內稱:“兒南下數年,已作方外之人。張學聖無故擅發大難之端(指襲擊廈門搶掠鄭軍庫藏事),兒不得不應。今騎虎難下,兵集難散”派李德將信送往北京。
八月,鄭成功在廈門又收到了鄭芝龍差李德、周繼武送來的親筆信。內稱:清廷願意賜地招撫、並攜帶“海澄公印”,以一府之地安插鄭成功及其部屬。信中又說:此事由劉清泰擔保。如果鄭成功認為可行,清廷即派使節持詔書而來。鄭成功讀罷信後,氣憤地說:“清廷正欲欺哄我乎?”他自度目前軍餉不足,正可利用和議之機,分兵至各地籌餉。所以,他告訴諸將說:“將計就計,權借糧餉,以裕兵食也!”於是,給父親寫了一封回信。他寫道:“自古大義滅親,以治命不從亂命。兒初識字,輒佩服《春秋》之義。”又寫道:父親降清後,並沒有得到什麼禮遇,這說明清廷不可信。鄭成功在信中還揭露了清軍對鄭氏的暴行:襲破廈門,蹂躪疆土,擄辱婦女,搶掠珠寶錢糧等等。信中又說:“不得已,我將士痛念國恥家亡,皆怒發衝冠,方有鄭師。”鄭成功深知,他父親所寫之信是根據清廷授意而寫,他給父親的信必定為清廷所拆閱。因此,他在信中提出了清廷不可能接受的招撫條件。指出:時下鄭軍有數十萬之眾,沒有三省之地便不可能息兵;然而清廷口頭答應給鄭氏三省之地,那也如同以前欺騙父親一樣,全是空話和假話。他這番有軟有硬、有理有力的話語,既讓父親和清廷對鄭軍不可輕視,又為自己拖延時間、緩和清軍的進攻找到了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