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經沙場的老將鄭鴻逵,看透了劉清泰的險惡用心,立刻寫了回信。首先稱自己年老多病,不堪任命;繼而又稱鄭成功“壯年銳誌,頗足有為,君父命重,罔敢不遵”;然有數十萬軍隊無法安置,且受明朝舊恩,豈肯輕易再接新恩?最後,他尖銳指出:新朝言行不一,難以置信。把劉清泰給頂了回去。叔父上述舉動,對鄭成功是莫大支持。
正當鄭成功與清廷使臣周旋之際,南明永曆帝遣使特封鄭成功為“潮王”,表彰鄭成功的忠貞和戰功,並希望他率師與李定國南征北伐,以圖恢複明朝大業。一字之王“潮王”之封,對鄭成功來說有些受寵若驚,不敢接受,因為明朝的一字之王,隻有皇室宗親才有資格享用,所以,他隻是拜表而謝。但一字之王之封,對鄭成功堅定拒絕清廷招撫之誌,卻有不少積極作用。
乘機進兵
鄭成功在與清廷“和議”期間,一刻也沒有忘記乘機進兵,他除了遣兵到各地征集糧餉之外,還多次出兵,攻城略地。其中僅是遣張名振等率兵北上長江,就有三次。
第一次派兵北上,是清順治十年(1653年,永曆七年)三月。當時,鄭成功已經收到其父鄭芝龍傳達清廷的勸降信兩個月了。依附於鄭成功的南明魯王朱以海自去監國稱號,定西侯張名振向鄭成功建議說:“名振生長江南,領兵數十年,今清軍各處兵將多係舊屬。清軍目前並力於閩,勢必空虛浙、直(指南直隸,今江蘇、安徽一帶)。我以船百艘,乘此長風破浪,直入長江,號召舊時手足,攻城掠野,因時製宜,搗其心腹,清軍無暇南顧,藩主得以恢複閩省,會師浙、直,指日可待也。”鄭成功覺得張名振的建議正合時宜,於是便遣忠靖伯陳輝、中權鎮黃興、護衛右鎮沈奇、禮武鎮林順、智武營藍衍,後鎮施舉等,與張名振、張煌言合兵,並以張名振為總帥,一齊進入長江。他們很快攻破京口(今鎮江),駐兵崇明島(今屬上海市),不久便還師了。
第二次派兵北上,是清順治十年下半年。正當清廷加緊招撫之際,鄭成功再遣定西侯張名振,兵部侍郎張煌言及忠靖伯陳輝等,合兵率師再入長江,攻占崇明島,擊殺清軍參將張其業、楊國海等,奪得清軍船百餘隻。
第二年正月,張名振等兵分三路:一部由親標營顧忠率領,越東海,入渤海,直抵天津,焚奪清軍運糧船百餘隻;一部由劉孔昭率領戰船73隻,徑入山東沿海,直抵高麗而還;一部由張名振親率沿長江西上,奪占鎮江金山寺,遙望石頭城南京,遙祭明孝陵,兵至瓜洲,儀真及南京燕子礬,然後回師。清軍聞風驚懼,義兵四起歸附。
第三次派兵北上,是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永曆九年)七月。鄭成功在廈門召集諸文武商議戰事。他提出:和局不就,宜分兵與定西侯張名振、忠靖伯陳輝等會師進入長江,搗其心腹,使清軍不得並力南顧。這一主張得到眾文武讚同。於是拜定西侯張名振為元帥,忠靖伯陳輝為副元帥,率領24鎮水陸軍北上。又遣甘輝為總督,王秀奇為副總督,率領20鎮為北征援兵。九月,北征之師至浙江溫州、台州。台州清軍守將馬信,聞風歸附。十月,北征之師至舟山,守軍孤城援絕出降。十二月,北征之師及舟山降將巴功臣(改名巴臣興)、張魁,台州降將馬信等回至廈門。鄭成功大喜,分別授巴臣興和馬信以驍騎將軍印和征虜將軍印,並予以重用。
鄭成功三次遣軍北征,入長江,兵鋒直至浙江、江蘇、山東、天津沿海,顯示了軍威,促進鄭軍與原魯王政權軍隊的聯合,偵察了清軍軍情及沿海數省的地形,有效地配合了鄭成功與清廷的“和議”鬥爭。
鄭成功在遣軍北征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遣軍南下勤王與擴大基地的作戰。清順治十一年九月,鄭軍攻破了詔安溪南寨。十月,為與李定國會師勤王,特命輔明侯林察為水陸提督,閩安侯周瑞為水師統領,王秀奇為陸師左統領,蘇茂為陸師右統領,督率官兵數萬、戰船百艘,南下廣東。因進展緩慢,李定國退走梧州,林察等無功而返。鄭成功對南下勤王未成,大為惱火,他原想治罪斬將,因眾人求情,才對林察、王秀奇、蘇茂改為降三級。十二月,鄭成功攻漳州,清軍守將劉國軒獻城歸正。鄭成功接著圍泉州,不克而還。不久,前鋒鎮郝文興襲破同安;援剿左鎮林勝等攻破南安縣;陳六禦等攻破惠安;甘輝采納神機鎮洪善建策,開掘地道,用滾地龍爆破法攻破仙遊。在接連捷報的震懾下,安溪、永春、德化等地清軍相繼聞風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