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北征
經過了長時間的醞釀和準備,鄭成功決定發動長江之役。此役,時人稱“延平王北征”、“江南之役”、“長江之役”、“進取南都”或“南京之役”。
早在清順治九年(1652年)海澄之戰大捷時,周全斌曾經獻策“從洞庭湖而直取江南,是為上策”,這給鄭成功以不少啟示。為此,他多次派張名振、陳輝等率師入長江,進行武裝偵察。順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國曾致書鄭成功,建議合兵“直取江南”。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開始有了親自北征的意向,他認為:清軍入關後“數年間河北人民半付澤國,江南百姓多化魃鬼”。第二年,他又想乘清軍在中原兵力空虛,有機可乘,願與李定國會師北征,“掃清宮闕,會盟畿輔”。
順治十四年(1657年,南明永曆十一年)四月,鄭成功因為許多城池頻得頻失,終無了局,思慮何時才能得望中興?這一天,他征求眾文武臣將的意見。
吏官潘庚鍾說:“邊地雖得,亦不足為業,難以號召天下豪傑。”他總結明太祖建水師、成一統天下的經驗,建議:“漳泉沿邊,數載爭戰,民亦苦極,不如將數百號戰艦直從長江而入,逼取江南,南京一得,彼閩、粵、浙、楚以及黔、蜀之豪傑,均會起而響應。”
甘輝不同意潘庚鍾的外線出擊建議,他說:“倘大隊前進,而清軍偵知,會合水師出攻兩島,豈不危乎?不如就近窺其釁隙攻取,進可攻,退可守。”
潘庚鍾認為甘輝所言,是“眼前常見,非長久之計。”他說:“一旦清軍集天下之兵來攻,金、廈豈能獨全?眼下,應乘孫可望、李定國在滇、黔、粵西牽製,我軍入據長江,截其糧道,則江南半壁悉為我有。”
工官馮澄世讚成潘庚鍾的見解,說:“潘參軍之論,正是舍末而就本。”
參軍陳永華說:“潘、馮二參軍持論師出江南,號召天下,其見甚高,蓋取江南,而兩島自安。若偷安歲月,一旦合攻,雖使孔明複生,亦難措手矣。”
鄭成功說:“吾亦有心北征久矣。正如諸葛武侯所言,‘勢不兩立’,清朝豈肯每飯忘我耶?”因此,他主張,先派人去見孫可望、李定國,共約集兵而會江南,以分敵勢,天下英雄定能相從。
潘庚鍾建議:“鑒於孫、李不和,可差能員前往,說孫、李忠君愛國之心,忘私憤而伸大義,分道出師,立功者稱王,庶得萬全。”
鄭成功拍案稱好,說:“此論最是。”於是,派楊廷世、劉九皋二使,泛海間道去粵西拜見永曆帝。楊、劉二使於九月到達,當麵向永曆帝奏報鄭成功雄兵20萬直取金陵的計劃,永曆帝大喜,冊封鄭成功為王,同時封王秀奇為祥符伯,馬信為建威伯,甘輝為崇明伯,陳輝為忠靖伯,洪旭為忠振伯,黃廷為永安伯,萬禮為建安伯,鄭泰加少傅。永曆帝又親書手詔,令鄭成功迅速進師江南。十二月,楊、劉二使回到廈門,鄭成功拜受封冊,並照王府之規,設長史、審理、典寶、典杖、典儀、典膳等官。永曆帝封爵加官,為鄭成功親率大軍北征增添了新的動力。
在半年多時間內,鄭成功派人去浙江沿海招撫漁民,為進軍長江作向導;任命兵官洪旭、五軍都督陳輝二將,督水師諸鎮,留守金、廈。鄭成功親督舟師為北征作準備。
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曆十二年)四月,鄭成功對北征隊伍進行了重新調整編組。他任命:
中提督甘輝為前部先鋒,下轄:左虎衛陳魁所領鐵人5000,護衛兵1萬,宣毅前鎮陳澤、宣毅後鎮吳豪、前衝鎮劉巧、右虎鎮陳鵬、後勁鎮楊正、左衝鎮郭義、後衝鎮劉進忠、永武鎮樸世用等,領兵1萬,配坐大火貢船20艘,烏船20隻,快哨10隻,為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