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章 教授的生日紀念(1)(1 / 2)

1.爬樓梯的剪影

天空呈現出透明的蔚藍色,晨曦泛著靜謐的亮光。看來是頂好的飛行天氣。已是80歲高齡的盛誌勇教授,應美國希露姆公司和幾所大學的邀請,前去參觀講學。

行囊已經打好,就要出發。

這是2000年5月,北京一個普通早晨。

他通常總是相信自己的直覺:這一天,像一年365天中的任何一天一樣,當太陽的腳步踉踉蹌蹌穿越大洋的風暴,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時,屬於這個世界上任何人的,當然同樣屬於一位耄耋老者的新的一天開始了……

車子要開動了,他驀地想起了什麼,轉身叫門診大樓走去。他的辦公室在四層。他仍和往常一樣爬樓梯上去,動作靈便,步態穩健……大約一刻鍾,他便從樓梯口走出來,手裏拿著一個小本本。送行的人感到納悶:盛老該不會是在出發前,再體會一下爬樓梯的滋味吧?

這麼多年,他一直這般執著地一堅持每天上班爬樓梯。用他的話說:我少時好動,喜愛各種體育運動,打下個好底子,所以爬爬樓梯、活動活動腿腳,是最好的鍛煉方式。

雖然門診大廳裏有電梯開著呢,但他似乎對乘電梯不屑一顧。倔強的腳步在水磨石台階上奏響鏗鏘之音--

人生,就像一個謎語,好奇心誘著你往前走,總想去揭那迷底,看到了一部分,還想繼續看下去,一生一世,誘惑無窮。這也就像人們常說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事業和追求是無止境的啊!

年屆八旬的老者,為何對“爬樓梯”情有獨鍾?也許,“爬樓梯”之於他的事業、他探索的領域,是一種象征,一種昭示,一種證明。隻有熟知他的人方能領悟“爬樓梯”的意蘊:攀登醫學的高峰就像爬樓梯一樣,一個台階一個台階不停地攀登,將心血、汗水和眼淚,都灑在這台階上;到達一個高度、一座峰巔之後,你又會發現--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於是,一生你就這樣“糾纏如魔蛇,執著如冤鬼”般,被你的一個又一個接踵而來的發現和新發現所震撼!

一抹鮮活的朝暉鍍出一副攀登者的剪影,瞬間楔入萬裏雲端……

作為中國軍隊的一級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土、享譽海內外的創傷、燒傷外科專家,盛誌勇在他所從事的領域,已孜孜不倦地探索開采了半個多世紀。

但這個領域,對世人來說--尤其對身體健康、軀體健全、崇尚健美的人來說,似乎就是一個恐怖的“魔域”。有人稱,在這個領域你必須有顆常人肚裏裝不下的膽子,而且是個相當出色的“刀斧手”--說白了說幹脆一點,就是另一種意義的“劊子手”。因為你麵對的是一個“血淋淋”的、“慘不忍睹”的世界。

作為這個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盛誌勇和他的弟子們的使命,就是為那些被戰爭或非戰爭造成“慘不忍睹”的受難者,修複、彌合生理和心理的傷痕,為一尊“焦頭爛額”、“皮開肉綻”、“體無完膚”的身軀塑造重新站立的人的形象。

經他收治和主持收治的7000餘例燒傷患者,總治愈率達到98%,近幾年來達到99.8%;燒傷麵積98%、三度燒傷86%的病人一半被治愈,居世界領先水平,--記住,這還不包括他在抗美援朝時救治的誌願軍戰土;不包括他在“文革”期間被下放改造時救治的危重病人;不包括他在邢台、唐山大地震中搶救出的受難者;不包括他赴中印、中越自衛還擊戰前線總救的重殘傷員……

在盛誌勇手中,“整形”、“移植”這類字眼可以說早已超出它尋常的意義,而展示出鬼斧神工的魅力啊!

而對於那些劫後複生的患者,蘇醒的世界在他們的眼前變得寬闊明朗起來,人生又一次被照亮!

這位中國專家在這個領域涉獵之廣,研究之精深,用心血和智慧托起的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讓國外同行感到震驚、詫異,不可思議,難以企及。

於是,他一次次地應邀出訪、講學、參加國際會議。他被美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國授予創傷外科學會榮譽會員,被加拿人麥吉爾白求恩大學聘為客座教授,他還榮任國際燒傷學會實驗診斷委員會委員、國際燒傷學會機關刊物《Burns》雜誌編委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