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章 教授的生日紀念(1)(2 / 2)

在國內,他先後任中華醫學會終身會員理事、名譽理事,中華燒傷外科學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顧問,中作創傷外科學會常務委員、解放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全軍燒傷整形外科專業委員會和全軍戰傷創傷專業委員會顧問,《中華創傷》和《中華燒傷》雜誌名譽總編,《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誌副主編,《解放軍醫學》雜誌主任編委,《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雜誌編委、副主編等學術職務。曾任解放軍第三〇四度院副院長、創傷中心主任。現任醫院專家組組長、燒傷研究所名譽所長。

哦,這麼多“頭銜”,這麼多“榮譽”……你無法不欽敬地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可誰能解釋,一個人的一生,怎會開采出這麼多潛力,釋放出這樣大的能量,又何以揮灑到生命的極致?

但他依然是這身白大褂,依然是上班爬樓梯……就在次出訪的前一天,他還親自去查房。這時,年輕的醫生和研究生們都跟在導師身邊,濟濟一堂,如沐春風,他視患者為“上帝”,把患者看得比他獲得的一切“頭銜”和“榮譽”都重!

2.想起聖西門名言

掌聲響起來。

一如來自大洋彼岸的濤聲。

你是否聽懂,這是東西方文化相互吸納、滲透產生的回響?

盛誌勇用流利的英語作完了題為《大麵積燒傷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臨床防治》的報告。地點是美國俄亥俄州醫學院禮堂,來自美國各地的幾十位專家、同行以及學院的師生聽了報告。

陣陣掌聲激蕩,隨盛誌勇一起出訪的全軍燒傷研究所所長郭振榮在一旁已是熱淚盈眶。眼前的一幕與兩年前的一幕有著相似的情景--那是在加拿大溫哥華市,來自世界燒傷界的一百多位專家、教授聚集在聞名於世的曼尼托巴醫學院,他們把專注的目光投向屏幕。此刻,屏幕上正放映中國的紀錄片--

一位青年女工因機房失火,全身95%燒傷,其中三度燒傷達90%,並伴有重度呼吸道燒傷,生命垂危,經著名燒傷專家盛誌勇教授等醫務人員的全力搶救和專心治療到完全康複,取皮26次後的頭皮竟奇跡般地長出滿頭烏發,幾乎失去上指的雙手,還能包餃子、織毛衣、打乒氏球……

影片結束的字幕剛剛顯示出來,大廳裏驟然爆發出震耳的掌聲。一位關國專家跑過來,竟把介紹情況的郭振榮教授抱起轉了一圈,感慨道:這是發生在中國的奇跡!像這樣的病人,在我們那裏隻能放棄。

郭振榮的耳邊轟鳴著這樣的“回響”。在國際創傷權威的論壇上頻頻傳蕩著中國專家的聲音。眼前的他和盛老依然被掌聲和歡呼擁抱,心中蕩漾著一種“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

接下來,參觀希露姆公司醫療設備展示會。

一台標價上萬美金的康複病床吸引了眾多目光。顯然是希露姆公司最新研製出的“拳頭”產品。歎為觀止的不僅是一些外同專家,也包括盛老和郭振榮。這台電腦遙控的多功能病床,是病人生存的“搖籃”。多少年來,人類都在為爭取和平、幸福、自由而努力,時人類的不幸又為此努力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種高級病床的舒適、享受和創傷者的微笑是否能掩蓋現代文明的虛偽、凶險和尷尬?那病床似乎在撫慰你說:你不要如此悲傷。

盛誌勇手裏握著一把袖珍卷尺和一個小本本一一一我們不禁想起臨出發前,他為什麼匆匆爬上樓梯,那小本本理記載著他作心中孕育已久的自己“產品”的創意與構想,他看到過那麼多國外設備,但肯定沒有哪位專家和設計師知道他的創意與構想是什麼模樣。

他對郭振榮說:這“洋”玩意蠻不錯的。

他又說:我們也會有的。

事情並不美妙。是說盛老的身體。

連目參觀、講學,日程安排得很緊。耄耋老人怎能受得了這奔波之苦。他開始有點咳嗽,有點氣喘、胸悶。是不是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