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老家21(1 / 1)

第二卷 第20章後記

陸續寫了十五篇“老家的那些小地方”,便想擱筆了,覺得老家的什麼角落都寫到了。那天,朋友阿亮看了縣文聯出的《神農風》刊物,上麵有一篇寫上世紀七十年代公社中學校辦農場的文章,便問我是否也經曆過那樣的歲月,我說那是當然的啦,他便提出要我把那段日子寫出來,我不敢懈怠,第三天便將《蕉衝壟》發給他看了,害得他要找機會請我補吃一餐狗肉!於是我把這篇放在集子的末尾,算是壓軸,算是感謝朋友阿亮的鞭策。

我原本的主題是寫老家的那些小地方的,後來想到以前也寫過一些關於老家的東西,翻出來一看,也還挨得上邊,就把它們也收羅進來了,它們是:《水井》、《小河》、《老墟》和《過年》。這四篇與那十五篇比較,筆調上有較大的出入,結體上也不一樣,是前幾年零散寫的。之所以把它們收羅進來,主要是想讓人們對我的老家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能夠較深入地體味我老家的古樸和純淨,體味客家人生產生活的原生態。

古樸是一種美,純淨也是一種美。在現代工業產品淹沒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的今天,品味一下古樸和純淨,也算得是一種享受吧。《我們的夜晚》寫的不是“小地方”,是一種孩童的玩樂,小孩子有玩樂是幸福的,小孩子能夠成群結隊地玩樂,更是難得的幸福。我不曉得今天的孩子們放學之後,一個個廝守在電腦跟前,一個個抱著手機,打遊戲、結網蟲,雖然蠻智力的,是不是蠻有快樂,值不值得長大以後津津樂道呢?他們將來碰到一起,會不會共同回憶那些快樂的往事呢?每個時代的孩子都有每個時代的樂趣,我也許有點杞人憂天。但我依然津津樂道我們那一群孩子張揚的野性。

作者於2013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