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又一個明媚的春天到來後不久,在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金灘村的魏家塅,早晨的炊煙還沒有升起,一個青年士子跟隨父親離開了這個閉塞的山莊,踏上了千裏之行的征途。這個青年,就是後來在清中葉赫赫有名的思想家魏源。他生於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十二日(1794年4月23日),此時剛二十一歲。
他的父親魏邦魯,在江蘇地麵上當個巡檢,帶領鄉兵鄉民緝捕盜賊。這次,他回家守喪,起複後再去江蘇赴任,便帶著第一次出遠門的兒子北上。同行的,還有湖南省新化縣人鄧顯鶴,也是個青年人,後來成了魏源的好友。魏邦魯到武漢後,順江東下了,隻有魏源與鄧顯鶴繼續北去,一路迢迢到京城。
先年(嘉慶十八年),魏源就讀於嶽麓書院。這年,恰逢酉年,巡撫廣厚與學政湯金釗主持了十二年一屆的拔貢考試。湖南共取八十九人,魏源名列其中,“舉明經”,說他經書讀得好。按照當時的科舉製度,拔貢生要去京城參加會考(即順天鄉試);會考取錄後,方可參加朝考;朝考取錄後,方可獲得一官半職。魏源隨父出門,就是準備去京城參加會考的。
魏源原名魏遠達,是以輩分為名。約七歲,遠達入了私塾,塾師是本地一位屢試不第的老童生,叫劉之綱。據記載,遠達很發奮,常一人關在屋子裏,“晝夜不釋卷”。他母親怕他傷害了身體,晚間按時熄燈,令他睡覺。遠達“伺二老熟寐,潛篝燈被底翻閱”。父母發覺後,“諭以長夜攻苦,非童稚所宜。繼至涕泣,始少弛”。大概在嘉慶九年,或十二年,魏遠達曾隨父至江蘇讀書。十三年(1808),他已改名為魏源,考入邵陽縣學,時年十五。嘉慶十五年(1810),“入縣學附生”,“食餼”。在這裏,他連續讀了兩年,才考入長沙嶽麓書院。
魏源被錄取為拔貢生,表明他已跨上了科舉考試的第一個台階。此時,他誌存高遠,坦述自己的心境道:“胡為別戚愛,登此萬裏途?疏者日以親,親者日以疏。出穀水赴壑,出石雲彌虛;扶疏幹去土,學習巢辭雛……足不九州蒞,寧免井蛙愚。尼父谘柱下,吳劄觀周書。”他決心問學求深知,遠遊廣眼界,準備迎接更嚴酷的科舉考試,將來成出穀之水、騰石之雲。
他離開窮鄉僻壤的農村,一路北上,過洞庭,望嶽陽樓,經三江口,上黃鶴樓,渡長江,至朱仙鎮,赴黃河,抵冀豫平原,處處皆有詩,寫景道古,情意濃濃。過洞庭時,恰遇雨後初霽,湖平水淼,他放歌道:“灝矣東南國,能容此大川。湖吞江作海,地盡水為天!”寬廣的天地,在他胸中蕩漾,激起了萬頃波瀾。舟過嶽陽樓時,他的這種心情,在詩中得到了更充分的表露。
孤舟入湖中,但見積水浩。
何如身在外,一覽江湖小。
今朝雲中君,招我何太早!
灝然一氣中,倏爾孤帆矯。
頓疑身世間,忽逢時運巧。
誰知蒼茫會,得意多成懊。
耳快風濤聲,目瞥蓬萊島。
落日泊荒磯,雲升橫八表。
回首望君山,已入元氣杳。
江海日夜浮,天地東南少。
萬事信茫茫,生涯詎草草。
頹然乘化夢,一鷗橫浩渺。
雖然他此時也有“萬事信茫茫,生涯詎草草”的淡淡的感歎,但這對於一個二十剛出頭、涉世未深的青年來說,也不足為怪。就總體方麵說,魏源對於這次“捧檄趨上京”是特別興奮的。京都是他心中的“北極”,是他向往的大海和太陽升起的地方,他歌唱道:“皇都象北極,萬辰所拱趨。群材龍湊海,文獻日麗衢。海大水變化,日麗雲昭蘇。”他認識到:“足不九州蒞,寧免井蛙愚。”他的情緒在沸騰,詩興也因此特別濃,一路上除寫了上述《過洞庭》、《舟過嶽陽樓》外,還寫了《早發三江口》、《阻雪舟中侍家大人有作》、《雪霽獨登黃鶴樓》、《望樓》、《雪渡河》、《朱仙鎮嶽鄂王廟作》、《道中雜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