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七畫(1 / 3)

李杭 字孟龍,號梅生。湖南湘陰人。兩江總督李星沅之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著《芋香館遺集》。遠在新疆的林則徐,作《梅生公子聯捷南官,選入詞館,三疊前韻為賀》,注雲:“是科楚產,仆識四人,君齒最少,陳小舫在壯齡,魏默深、王子壽兩君則三十年來名宿也。”

李萼 順天寶坻人。李藻之弟。道光五年(1825)舉人。六年(1826)成進士。八年(1828),與魏源同官內閣中書,是當年由進士官內閣中書的唯一一人。

李毅 號鬆溪。山西陽城人。以秀才客京師時,得侍郎陳希曾、周采英、禦史吳雲等賞識。李毅在京師,大約在嘉慶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815-1819),詩文名噪一時。作《柬魏漢士》詩,自注雲:“此即魏默深也。鬆溪與默深同在周石芳幕。石芳語人雲:‘吾門有二生,邵陽魏源力學而狷,陽城李毅工詩而狂。’”但科舉考試不售,落魄歸家,藏無擔米,日以詩酒為樂,竟以酒死,年僅三十二。延君壽輯其《鬆溪詩稿》刻印。陳沅有《憶李毅》一首,生動地刻畫了他的性格:“李生不羈才,饑走萬裏外。一身大布衣,昂首天地隘。千金去弗顧,送酒乃下拜。悲歌浩無方,舉世稱曰怪。長安風雪中,誰與償酒債!”

李藻 順天寶坻人。李萼之兄。道光九年(1829),由舉人入官內閣中書。是時,魏源仍在內閣。十六年(1836)成進士。曆官知縣、吏部郎中。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號紳琦。江蘇武進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安徽鳳台縣縣令,在任達七年,以父喪去職。主講江陰暨陽書院幾二十年。少從盧文弨受業於龍文書院。究心於訓詁考據,論學不分漢宋,惟以心得為主,歸於實用。魏源稱他為“通儒”。校訂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輯《皇朝文典》、《大清一統輿地全圖》、《地理韻編》、《駢體文鈔》等,著《養一齋文集》。《清史稿》有傳。魏源於道光四年(1824)“春間兩晤申溪先生於江陰,荷蒙諄諄誨誘,兼為拙著《詩古微》作敘”。魏源作《武進李申耆先生傳》。

李孚忠 江西新建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均由舉人入官內閣中書。

李廷錫 字康侯,號碧山。湖北安陸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官至陝西督糧道、署布政使。以治獄忤上官意,被劾,歸。著《碧山剩稿》。道光七年(1827)三月,與李景嶧、陳鑾、魏源等在蘇州穹窿山上的上真觀為賀長齡調山東布政使餞行。

李克鈿(1783-1821)字冠湖,號希廉,湖南桂東人。嘉慶十八年(1831)與魏源同被錄為拔貢生。嘉慶二十二年(1817)應縣令曾鈺之聘,編修《桂東縣誌》。年三十八卒。魏源為作《墓誌銘》,謂“交處十年,未嚐忿顏。覯侮不知,遇諼不憶,侮愧諼服,不大聲色”。友人何慶元收集整理其著述,成《震省堂遺文》。魏源集中有《送李希蓮、陳雲心、何積之歸郴州》古風一首。

李宗傳 字孝曾。安徽桐城人。嘉慶三年(1798)舉人。官浙江上虞等縣知縣,升浙江督糧道。道光六年(1826)任湖南永州知州。官至湖北布政使,年逾328七十,以病歸。著《寄鴻堂文集》。《清史稿》有傳。道光六年(1826),魏源參加了李宗傳在京郊尺五莊舉行的宴會。參加此次宴會的,還有姚瑩、張祥河、吳嵩梁、龔自珍、姚元之、胡方朔、鄧顯鶴、管同、馬沅、端木國瑚、周儀等。

李宗瀚(1768-1831)字北溟,號春湖,又號公博。江西臨川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嘉慶九年(1804)由侍讀學士改任湖南學政,對正在縣學的魏源頗器重。(《邵陽魏府君事略》:“李春湖侍郎宗瀚提學湖南時,府君受知最深。”)後曆任太仆寺卿、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道光八年(1828),授工部左侍郎。道光十一年(1831),在扶病奔父喪時,死於衢州舟中。著有《靜娛室偶存》二卷。好金石文字,所藏拓片甚多,其書樓即名“拓園”。《清史稿》有傳。魏源集中有《送李春湖師歸廣西》詩二首,中有“不老朱顏因孺慕,即論素性亦吾師”,“猶有李膺門下士,他年京洛望旌旗”之句。魏源未第時,約於嘉慶十九年曾設館於李家。

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號石梧。湖南湘陰人。道光十二年(1831)進士。曆官漢中知府、陝西按察使、江蘇按察使、陝西巡撫、江蘇巡撫、雲貴總督、兩江總督。太平軍起,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西督辦軍務。鹹豐元年(1851)卒於武寅。著《芋香園詩文集》。《清史稿》有傳。在江蘇任上時,收到魏源於道光十五年(1835)所作329的《錢漕更弊議》及於道光十九年(1839)所作的《籌鹺篇》。

李象鶤 字雲皋,號雙圃。湖南長沙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曆官宣化知府、河南糧鹽道、江西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深得陶澍器重。調貴州布政使。著《棣懷堂隨筆》。

李章煜(?—1850)字方赤,一字箬汀。山東諸城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曆官江蘇揚州府知府、福建惠潮嘉道、浙江按察使、廣東布政使、江蘇布政使。道光十年(1830)四月,在京都花之寺,與徐寶善、魏源等參加詩會。道光三十年(1850)因病去職。

李景嶧(1770-1828)字葛峰。山東鄒平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舉人。先後任溧陽縣、元和縣、長州縣知縣,升川沙廳同知,署鬆江知府。道光六年(1826),參與漕糧海運,陶澍為他請功。七年疏浚吳江。八年十二月卒於任。魏源為他代撰《道光丙戌海運記》。道光七年(1827),邀請陳鑾、魏源等在蘇州穹窿山上的上真觀為賀長齡調山東布政使餞行。

李聯珂 江西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均由舉人入官內閣中書。其他情況不詳。

李錫齡 字孟熙。陝西三原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同官內閣中書,充方略館分校。編輯《惜陰軒叢書》二百七十餘種。330著《宜蘭室文集》、《紫榴吟舫詩鈔》、《佩實書廬筆記》、《關中石刻新編》等。

楊芳 字誠村。貴州鬆桃人。應科舉試不售,遂入行伍,累遷至直隸、湖南、固厚提督。以平新疆叛逆張格爾功,封三等果勇侯,道光九年(1829)晉二等侯。魏源、龔自珍均很敬重他。道光二年(1822),魏源至古北口駐地,課其子楊承注。鴉片戰爭中,楊芳為參讚,戰不利,解職養病。魏源有《宮傅楊果勇侯西征凱旋壽詩集杜》六首此六首詩為何紹基代作,題為《集杜詩十二章,賀果勇侯西征凱旋六旬壽》,自注:“代魏默深。”魏源集中的六首,取何詩之四、六、八、十、十一、十二。《清史稿》列傳一百五十五有傳。

楊尚文 字墨林。山西靈石人。居京都,好與名士遊。張穆曾館其家。刊《連簃軒叢書》。道光二十四年(1844),與其弟尚誌(字子言)、何紹基、魏源等同祀顧炎武於京都慈仁寺。

楊季鸞 字紫卿。湖南寧遠人。監生。舉孝廉方正。以軍功授翰林院待詔。鹹豐元年(1851)舉人。長於詩,為陶澍、裕泰等所敬重。晚年主講永州濂溪書院。知府黃文琛為他建清課草堂於書院側,並時相過從。著《春星閣詩鈔》。楊季鸞於道光九年(1829)遊浙江時,魏源賦詩五古送行。楊季鸞亦次韻奉答,詩雲:“束發已授書,勵誌非不早。驚憂百無成,未331壯心已槁。猶隨棄繻生,西逐長安道。惜無《蜀道篇》,驚喜傾賀老。徒乘弱水舟,不見仙人島。金光何時拾,愁多詎能掃?旋遊吳越去,子兮中似搗。千岩自此尋,萬壑從今討。相期阮與劉,共入天台好。”此詩可視為楊季鸞的自我寫照。李伯榮《魏源師友記》雲:“默深有《潼關行示楊廣文》二首,廣文不知即紫卿否。”

楊懋建 字掌生。廣東嘉慶人。道光十二年(1832)春,與龔自珍、魏源、宋翔鳳等人在北京三官廟中的花之寺集會,賞花賦詩。著《寐華瑣簿》、《京塵雜錄》等。

楊彝珍 字季涵,號性農。湖南武陵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官兵部主事。與巴陵(今嶽陽)吳樹敏友好,均以文辭名。著《移芝室集》。《清史稿·文苑傳》吳樹敏傳附載其生平事跡。道光二十四年(1844),何紹基設宴集會時,與魏源、林昌彝等同在座。

嚴正基(1785-1863)原名芝,字厚吾,亦字仲甫,號仙舫(《清史稿》誤作山舫)。湖南漵浦人。陝西按察使嚴如熤(1759-1826)之子。嘉慶十八年(1813)湖南鄉試,中副榜。曆官武安和孟縣知縣、鄭州知州、常州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署淮陽兵備道,隨賽尚阿至廣西,佐軍務。鹹豐三年(1853),因鎮壓太平軍功,署湖北布政使,旋調廣東布政使。五年(1855),調通政使司通政使。著《仙舫詩文存》。魏源曾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有信致嚴正基。鹹豐五年(1855)將《與曲阜孔繡山孝廉書》“改為折稿,寄京師,托通政使嚴仙舫轉奏。其曾蒙施行與否,皆未可知”。《清史稿》列傳一百四十八嚴如熤傳附嚴正基傳。

魏源還代湯金釗為嚴如熤作《陝西按察使贈布政使嚴公神道碑銘》。

嚴安儒 湖南邵陽人。魏源的妻室嚴氏的祖父。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江西萬安縣縣令,調樂安縣,遷江南同知,官至揚州通判。

嚴翊羲 湖南邵陽人。魏源的嶽父。太學生。官至候選布政使司經曆。

蘇廷魁(1800-1878)字德輔,號庚堂。廣東高要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鴉片戰爭爆發,多次上疏,請修虎門炮台及燕塘墟、大沙河、龜岡諸要隘。二十二年(1842),《南京條約》簽訂後,上疏請罷黜穆彰阿,並下罪己詔。二十三年(1843),又上疏言時事,道光帝稱讚他切直。與陳慶鏞、朱琦齊名,號三諫臣。二十四年,何紹基集資在京都慈仁寺建顧炎武祠,蘇廷魁、魏源等參加公祭。丁憂回籍,辦團練,鎮壓廣東紅巾軍。鹹豐八年(1858),英法聯軍入侵廣州時,與侍郎羅惇衍等倡設團防局。鹹豐時,參劾賽尚阿任用私親,擢升太快。同治初,複出,官東河道總督。九年(1870)告歸。著《守柔齋詩鈔》、《行河詩草》等。《清史稿》有傳。

蘇孟暘 字震伯。江西鄱陽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均由舉人入官內閣中書。九年(1829)成進士,授庶吉士,散館改吏部主事。工詩,與弟蘇仲鴻齊名。

勞崇光(1802-1867)字辛階。湖南善化人。魏源的二伯父魏輔邦的女婿。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曆任平陽知府、太原知府、冀寧道道員及山西、廣西、湖北、廣西等省按察使。官廣西時,與提督向榮先後鎮壓湖南新寧李沅發起義和修仁等地的天地會起義。鹹豐元年(1851)署廣西巡撫,組織團練,籌集糧餉,協助賽尚阿鎮壓太平軍起義。鹹豐七年(1853),與蔣益澧鎮壓兩廣地區天地會起義。調任廣東巡撫,署兩廣總督。同治二年(1863),授雲貴總督。督率馮世興、岑毓英等鎮壓雲南回民起義。死於任。著《常惺惺詩文集》、《易圖詳說》、《奉使越南日記》、《讀書日記》、《居官自省日記》等。《魏氏二修族譜》中載其所撰《坦齋公傳》,自稱“崇光與默深交最厚”。《清史稿》列傳一百八十有傳。

吳梓 江蘇吳縣人。附貢生。鹹豐元年(1851),魏源任高郵州知州時,吳梓任訓導。

吳蘭修 字石華。廣東嘉應人。嘉慶十四年(1809)舉人。

阮元為兩廣總督時,在越秀山麓建學海堂,以吳蘭修為其長。家中藏書極富,達三萬餘卷。曾榜其門曰“經學博士”,又自刻印章曰“嶺表詞人”。卒年五十餘。輯《南漢記》。著《南漢金石誌》,《端溪硯史》、《荔枝吟草》、《桐華閣詞》等。為林則徐所創建的宣南詩社社友。集中有贈魏源的詩數首。

吳熙載 初名廷颺,字讓之。江蘇儀征人。從包世臣學書法,恪守師傳,篆分功力尤深。又善畫。鹹豐中卒。入《清史稿·藝術傳》。

吳清皋 字鳴九,號小穀。浙江錢塘人。吳清鵬之兄。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同仕內閣中書。作《夏日寓園雜興》十首,其一雲:“龔魏吾畏事,彭梁最契深。所居連巷陌,不出懶冠中。落月疑牽幌,空雷想過輪。應也候涼爽,細得往來頻。”詩中“龔”指龔自珍,“魏”指魏源,“彭”指彭蘊章(字詠莪,江蘇長洲人),“梁”指梁逢辰(字吉甫,福建長樂人)。後官江西南昌知府。道光二十七年(1847)署吉南贛寧兵備道,二十八年兼署鹽法道。著《壺庵詩集》。

吳清鵬 字程九,號西穀,晚號笏庵。浙江錢塘人。吳清皋之弟。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官禦史、順天府府丞。著《笏庵詩草》。集中有《簡魏默深孝廉》詩:“且停眾說聽吾說,一笑應為眾解頤。履武不疑生子事,重華偏信娶妻詩。平生懶作千家注,公等宜須十日思。若問凱風何不怨,試看雲漢豈無遺。”題下有注雲:“時默深取漢魏以來詩,作《詩微》一卷,乞餘校定。”按,詩中所說《詩微》,指《詩比興箋》。吳集中又有《雨後訪張淵335甫履孝廉,兼懷魏默深、龔定庵》詩,中雲:“京國遊上才,奇士得龔魏。淵甫參其間,益見所養粹……魏子獨奈何,尚跨玉關騎。書生走戎幕,萬裏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