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勃,字興孟,一字容如,號筠齋,晚號豐南居士。江蘇海州人。著《經學考源》、《春秋分類紀事》、《音學考源》、《筠齋文稿》、《筠齋詩錄》等。魏源兼署海州分司運判時,與之相識,後為作《振勃墓誌銘》。[按:此據李伯榮《魏源師友記》,《振勃墓誌銘》今不見。]長子吳世裕,亦與魏源有交往。魏源曾介紹世裕去海州分司童濂署中讀書。
吳葆晉 字紅生。河南固始人。舉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同官內閣中書。九年(1829)成進士。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揚州府知府。是年,魏源成進士,秋,署揚州府東台縣知縣,為吳葆晉下屬。吳葆晉後遷兩淮鹽運使,官至淮海河務兵備道。
吳嘉淦 字澄之。江蘇吳縣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與曾國藩同年。曆官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戶部員外郎。後主講平江書院。詩學宋人,頗有名。
著《珠塵集》、《秋綠詞》、《儀宋堂詩文集》、《乘槎小草》等。卒年七十六。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與謝元淮、曹懋堅、魏源等同遊江蘇雲台山。[按:李伯榮《魏源師友記》作“吳家淦,字清如”,待考。]
吳嵩梁 字蘭雪。江西東鄉人。舉人。蔣心餘弟子。任內閣中書,與魏源、龔自珍、宗稷辰、端木國瑚等同為道光朝“薇垣五名士”之一。知黔西州。以詩名。朝鮮吏曹判書金勇敬稱他為“詩佛”。日本商人亦以重金購其詩扇。著《香蘇山館集》。《清史稿·文苑傳》蔣士銓傳附載其事跡。與魏源同為宣南詩社社友。
何士祁 字仲京,號竹薌。浙江山陰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由江蘇元和縣知縣,升江蘇川沙廳撫民同知,道光十二年(1832)、十五年(1835)、二十八年(1848)、鹹豐元年(1851),凡四任。工書。家中藏書甚豐。道光七年(1827),與魏源等在蘇州為賀長齡由江寧布政使調山東布政使餞行。魏源集中有《複何竹薌同年論會計書》。附:李伯榮《魏源師友記》謂何士祁為“嘉慶壬戌進士”,壬戌為道光七年,此不知何所據。李伯榮又雲:魏源詩中,“惟所謂同年,不知同何科年耳”。[按:當指道光二年,魏源與何士祁同舉順天鄉試。]何上鹹字少誠。湖南邵陽人。魏源青年時同學。邵陽府試時,年十四,與魏源、石昌化均在前五名。時號“三神童”。’
何慶元(1795-1850)字積之,號潄石。湖南桂陽(今汝城)人。與魏源、李克鈿、陳起詩等同於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太學。道光十一年(1831),中湖南鄉試舉人第二名。十五年(1835)成進士,337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請假歸,遂不再出仕。掌教朝陽書院。著《知新閣散體文鈔》。魏源集中有《送何積之歸桂陽》詩二首,中有“願子為鬆貞,不願為鬆高。鬆高生暮寒,雖榮亦蕭蕭”之句。
何紹基(1799-1874)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人。何淩漢之長子。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散館授編修。曆官武英殿主校、國史館提調。鹹豐二年(1852),任四川學政。鹹豐四年(1854),以言事降調,遂棄官。後主講山東濼源書院、長沙城南書院達十一年。同治九年五月,應曾國藩、丁日昌之邀,在江蘇揚州書局校刊大字本《十三經注疏》,同時應浙江巡撫楊昌浚之聘,主講孝廉堂。卒於蘇州。著有《東洲草堂詩集》三十卷、《詩餘》一卷,及《東洲草堂文鈔》十卷。善書法,草書尤名重當世。《清史稿》入《文苑傳》。道光二十三年(1843),避亂東下,一度寓居揚州挈園,作《揚州魏默深留飲絜園》詩。又有《柬魏默深》詩雲:“蕙抱蘭懷隻自憐,美人遙在碧雲邊。東風不救紅顏老,恐誤青春又一年。”又於抄本《古微堂詩集》上批雲:“丁巳十一月廿三日早,由邵伯入六閘舟中閱華。東望興化,想到去年與默兄時時相見,豈料今年遽作古人,愴甚!愴甚!蝯叟記。”為魏源編訂詩集,雲:“懶閱遺山樂府詞,試斟老友默深詩。”
何紹祺,字子敬。湖南道州人。何淩漢第三子,何紹基之弟。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曆任雲南廣通知縣、浙江台州知府、署糧道督運。善書法。任浙江觀察使時,魏源正寓居杭州僧舍,過從甚密。魏耆《邵陽魏府君事略》雲:鹹豐七年三月朔,魏源對金安清說:“君且休,吾將逝矣。幸致何子敬,勉進德,不及訣矣。”太平軍占杭州,其子、媳均被殺傷,遂辭官回籍。
何秋濤(1824-1862)字願船,號鏡芝。福建光澤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官至刑部主事。喜研邊境及域外地理,以此著名。著《朔方備乘》,鹹豐帝為此書賜名,召見,擢員外郎。又著《蒙古遊牧記補注》、《玉會篇箋釋》、《校正元太祖親征錄》、《延昌地形誌》、《篆隸源流》、《一燈精舍文稿》等。為魏源摯友,對魏著《聖武記·國朝俄羅斯盟聘記》、《海國圖誌》、《元代西北疆域考》,多所考訂。曾國藩讚為“當世積學之士”。
何淩漢(1772-1840)字雲門,又字仙槎。湖南道州人。幼時家境貧寒。十六歲府試第一。嘉慶十年(1805)進士。授編修,充廣東等省考官,升祭酒、山東學政,曆任順天府尹、左副都禦史、左都禦史,晉工部、戶部、吏部侍郎,官至戶部、工部尚書。長於詩文、書法,所書碑版,傳為珍339品。著有《雲膄山房集》。曾國藩為其妻作《何母廖夫人八十生日壽序》。子紹基(另有傳)、紹業(字子毅,1799-1839)、紹祺(另有傳)、紹京(字子愚)等四人均善書法,合稱“何氏四傑”。《清史稿》列傳一百六十二有傳。
鄒漢勳(1806-1854)字淑,一字績父。湖南新化羅洪村(今屬隆回)人。鹹豐元年(1851)舉人。三年(1853)隨江忠源赴援南昌,解太平軍之圍,授知縣。又隨安徽巡撫江忠源防守廬州,遷直隸州同知。鹹豐三年(1854)十二月戰死於廬州,年四十九。道光五年(1825),撰《六國春秋》,時年二十。道光二十五年(1845),助鄧顯鶴修《寶慶府誌》。鹹豐元年(1851),在江蘇高郵州助魏源撰《堯典釋天》,並繪天象諸圖。曾助鄧顯鶴整理《蔡道憲遺集》、《王夫之遺書》。著《音韻表》、《說文偕聲簿》、《五均論》、《貴州沿革表》、《讀書偶拾》等二十多種。其後人編為《鄒淑子遺書》七種。魏源於《書古微例言下》記述了與鄒漢勳共同研究天文的經過。鄒代過為魏源作《元史新編跋》,中雲:“鹹豐初,代過先從祖叔績先生禮闈報罷,南還過高郵,默深先生出遼史稿於州署,與之參訂。適粵寇警至,遽以稿相屬而別。”
宋大榮 浙江仁和人。舉人。嘉慶十四年(1809)三月,任邵陽縣知縣。十五年和十六年,魏源在縣學讀書時,宋大榮得魏源及石昌化的文章,極為所賞,譽為“雙璧”。十九年(1814)四月,因病告退。
宋翔鳳(1779-1860)字於庭,又字虞廷。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嘉慶五年(1800)舉人。曆官泰州學正、湖南新寧(今資興)知縣、耒陽知縣。從舅父莊述祖學,治今文經學,為常州學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後又從段玉裁學,長於名物訓詁,兼治東河許、鄭之學。著《大學古義說》、《論語說義》、《孟子趙注補正》、《小爾雅訓纂》、《周易考異》、《五經通義》、《過庭錄》、《樸學齋文錄》等。《清史稿·儒林傳》劉逢祿傳附其生平事跡。道光十二年(1832)春,與魏源等十四位在京應試名士,宴聚於北京三官廟花之寺。
汪士鐸(1802-1889)原名鼇,字梅村,又字振庵,號悔翁。江蘇江寧人。家貧,為餅鋪學徒,苦學成才。道光二十年(1840)中舉。鹹豐三年(1853),拒絕太平天國所授職務,成《乙丙日記》,記述太平天國治下的金陵見聞。道光二十二年(1842),為魏源搜集《海國圖誌》資料(見鄧之誠所作《乙丙日記序》)。鹹豐九年(1859)九月,入胡林翼幕,管糧台。與胡林翼等共纂《讀史兵略》。對曾國藩、胡林翼用兵方略,時有建議,多被采納。著《南北史補誌》、《水經注圖》、《胡文忠公撫鄂記》及詩文《汪梅村先生集》等。晚年窮居金陵陋巷。
汪正鋆 字均之。安徽桐城人。其父為曆任兵部尚書、湖廣總督、閩浙總督的汪誌伊(1743-1818)。弟汪正榮,字奐之,均魏源之友。正鋆且為魏源親家,其女汪某(1824-1881)嫁魏耆為妻。
汪全泰 字竹梅,一字大竹。江蘇儀征人。嘉慶九年(1804),與弟汪全德同中順天鄉試舉人。曆任內閣中書、刑部員外郎,出任浙江台州府知府、司東河總局工,加道員銜,因勞成疾。道光十年(1830)四月,在京都花之寺與徐寶善、黃爵滋、魏源等舉行詩會。著有詩集十六卷、詞四卷、駢文一卷。
汪全德 字竹素,又字小竹。江蘇儀征人。嘉慶九年(1804),與兄汪全泰同榜舉人,又聯捷成進士。官工部主事、江西吉南贛寧道道員。道光九年(1829)署江西布政使。終年四十七。著竹如意齋《詩選》、《詩餘》、《駢文》、《條議》等。
汪承佑 江蘇華亭人。舉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等同官內閣中書。
初榮熙 順平宛平人。道光九年(1829),由舉人入官內閣中書,是時,魏源仍在內閣。
張履 原名生洲,字淵甫。江蘇震澤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官江蘇句容訓導。為張海珊門人。精於三禮。著《積石山房集》。詩多詠道鹹間事,憂憤蒼涼。《清史稿·文苑傳》張士元傳附其生平簡介。魏源《張鐵甫墓誌銘》寫道:張海珊“死之旬日,江南鄉試榜發,舉第一。於是弟子張生洲奉遺書及狀謁於蕭山湯侍郎,又明年,求銘於342侍郎之門人魏源”。
張穆(1805-1849)初名瀛暹,字石洲,一字誦鳳,號蓬仙,晚號靖陽亭長。山西平定人。與苗夔、何紹基同為道光十一年(1831)優貢生。京試時誤犯場規,負氣不少屈,被斥,遂絕意舉子業,一心著述。著《蒙古遊牧記》、《延昌地行誌》、《顧炎武閻若璩合譜》、《齋詩文集》等。道光二十年(1841),畫《元經世大典》西北地圖,送給魏源,被輯入《海國圖誌》。年四十五卒於京都。入《清史稿·文苑傳》。道光二十八年(1848)作《煙雨歸耕圖》,曾國藩為作七古題其圖,並在日記中讚張穆“信為當世積學之士”。
張之綱 江西介休人。道光三年(1823)舉人。八年(1828),與魏源等同官內閣中書。後官至協辦侍讀。
張文虎(1808-1885)字孟彪,又字嘯山。江蘇南彙人。
貢生。長於校勘之學,又通小學、算學,為阮元所器識。著《覆瓿集》。道光二十年(1840),與魏源會晤於杭州,有《雜詩紀事》,詩雲:“問渡西興舊約慳,千岩萬壑夢回環。神飛說劍談經口,一晌清遊述吼山。”自注:“邵陽魏源自浙東來,盛述犬亭之遊。魏君湛深經術,兼善談兵,有《城守篇》、《防苗》諸作。”同治二年(1863)五月,在安慶入曾國藩幕,校讎於安慶書局及金陵書局。
張際亮 字亨甫。後易名亨輔。福建建寧人。少孤。科舉考試屢不售,遂遍遊山川。道光二十三年(1843),當摯友姚瑩以守台灣不力事被誣下獄,乃入都急難。及事白,而際亮亦病卒。著《思伯子堂詩集》,沉雄悲壯。《清史稿·文苑傳》湯鵬傳後附載其事跡。
張應昌 字仲甫。浙江歸安人。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官內閣中書。輯《國朝詩鐸》、《正氣集》、《春秋屬辭辨例編》。同治九年(1870),參加鹿鳴宴。卒年八十五。其《國朝詩鐸》中錄有魏源的《國史列傳》十六章,今嶽麓書社版《魏源全集》中未收。
張成孫 字彥惟。江蘇武進人。張惠言之子。從莊述祖遊,得其大要,乃為其父續成《說文諧聲譜》五十卷,阮元稱其超卓精細。又為同裏董佑誠校刊遺書。著《端虛勉一居文集》。《清史稿·儒林傳》張惠言傳附其事跡。嘉慶二十四年(1819)七月初五日,在京與魏源等參與祭祀鄭玄的活動。
張修育 字菊潭。直隸南皮人。道光二年(1822)舉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等同官內閣中書。道光九年(1829)進士。曆官監察禦史,戶部、吏部、工部給事中,光祿寺卿。
張曾靄 山東膠州人。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道光元年(1821)魏源中順天鄉試副貢生時,任刑部郎中的張曾靄為房師。第二年,由刑部主事出任湖南常德府知府。魏源作《俚言》詩二首送行,跋雲:“源辛巳[道光元年]秋試,以副車出師門下。越壬午[道光二年],師出守常德,源舉京兆,不獲隨侍,敬成俚言二章,紀師恩,述積戀也。敬請囗囗。受業魏源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