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八畫(1 / 3)

林則徐(1780-1850)字元撫,一字孝穆。晚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官至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道光十九年(1839)以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二十二年(1842)被遣戍伊犁。二十五年(1845)起複,曆354任陝西巡撫、雲貴總督。三十年(1850)以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行至廣東潮州病終。著《雲左山房文鈔》及《詩鈔》、《林文忠公政書》等。《清史稿》有傳。道光十四年(1834),任江蘇巡撫時,邀請魏源等批閱書院試卷。二十一年(1841)在被遣戍途中,與魏源會晤於江蘇鎮江,將《四洲誌》交與魏源,囑撰《海國圖誌》。魏源作《江口晤林少穆製府二首》;又曾作《題林少穆製府飼鶴圖》。《清史稿》列傳一百五十六有傳。

林昌彝 字惠常。福建侯官人。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著《三禮通釋》、《小石渠經說》、《溫經日記》、《說文二徐本辨偽》等。尤關心時務,英國入侵時,繪射鷹驅狼圖以寄意,著《平夷十六筆》及《破逆誌》,又自名其詩話著作曰《射鷹樓詩話》。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月,在京重病,魏源、何紹基、朱琦、李杭等解囊為捐醫藥之資。生平足半天下。某次,與長樂人溫訓同舟五十餘日,每夜深與訓暢談經史,娓娓不倦,訓悉記之,撰《同舟異聞錄》。

苗 夔(1782-1857)字先簏。直隸河間人。道光十一年(1831)優貢生。好許慎《說文解字》及顧炎武《音學五書》,撰《說文聲訂》,訂正自六朝五代以來妄刪或附益《說文解字》之偽。又著《廣籀》、《韻補正》、《建首字讀》、《說文聲讀表》、《集韻經存》、《經韻鉤沉》等。《清史稿》有傳。為何紹基作《東洲草堂詩敘》雲:“歲癸卯[道光二十三年,1843],子貞集同人鳩資創建亭林顧先生祠於城西[京城]慈仁寺西隅隙地。每歲春秋及先生生日皆舉祀事,嚐有春禊、秋禊二圖,同人多賦詩紀事。訖今計之,前比與祭者,湯海秋、徐星翁已逝,蘇賡堂、陳頌南、許印林、王艧軒、馮敬亭、趙伯厚、朱伯韓、鄭浣香、葉東翁、王子懷、楊墨林、子言兄弟,皆先後歸裏。羅梅生、朱亮甫、莊衛生、魏默深俱外擢。後至者來往無定,惟餘與石舟、子貞則每舉鹹在。”

歐陽輅(1767-1841)初名紹洛,字念祖,號澗東。湖南新化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舉人,後屢試不第,乃南遊嶺南,北遊燕代。回籍後,杜門不出,養寡母以終。一生坎坷不顯。嘉慶十九年(1814),魏源作《京師送歐陽澗東丈南歸》詩雲:“倦遊天地後,垂老浩然歸。白發偕兒女,黃河濯布衣。風霜人古怪,出處世從違。亦動離親感,因之吟式微。”以詩名。著《澗東詩鈔》十卷,陶澍稱其詩“煉骨入聲,融神於氣”。

歐陽俶“俶”又作“垣”。字藝園。湖南邵陽人。歐陽雋之弟。嘉慶九年(1804)舉人。大挑以知縣用。官四川郫縣,清理監獄,引沱江水灌溉,頗得民心。權劍州知州。著《息耕堂文稿》。

歐陽炯明 字步青,號畏庵。湖南邵陽葉家灣人。廩膳生。魏源幼時塾師。後魏源作聯《贈歐陽炯明師》:“桃李春風思絳帳;藻芹化雨感薰陶。”

歐陽厚均 字福田,號坦齋。湖南安仁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曆官戶部主事、郎中、浙江道監察禦史。年未五十,即辭官回鄉侍奉老母。後主講嶽麓書院二十餘年。著《坦齋全集》。魏源、江忠源、曾國藩、唐訓方等均出其門下。鴉片戰爭時,捐款助軍需。

易潤槐 號午亭。湖南長沙人。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授戶部七品京官。二十二年升主事。二十三年(1818),中順天鄉試南元。道光二年(1822),因母喪回籍。嘉慶十九年(1814)九月三日,唐鑒設宴為陳沆、歐陽厚均回鄉餞行,易潤槐、魏源等均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