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瑜 江蘇丹徒人。貢生。與梁園隸、魏源、鄭之僑等於鹹豐元年(1851)共同修成《興化縣誌》。
趙振祚 字伯厚,號芝舫。江蘇陽湖人。劉逢祿之甥。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授編修。官至左讚善。好議論時政,頗為座師穆彰阿所不喜,十年不遷。丁母憂歸,遂不複出。後在江洲辦團練。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京都慈仁寺,與何紹基、魏源等祭祀顧炎武。
趙慎畛(?—1825)字遵路,號笛樓。湖南武陵人。嘉慶元年(1796)進士。曆任刑部給事中、惠湖嘉道、廣東布政使、廣西巡撫、閩浙總督、雲貴總督。多次鎮壓廣西、福建等地天地會起義。道光五年(1825),革除銅礦、鹽業積弊,經營屯田等事。著《惜日筆記》、《從政錄》、《奏議》等。《清史稿》有傳。魏源曾於道光二年授徒於趙家。
趙福雲(1820-1856)字耦村。河南浚儀人。父趙林成,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官陝西汧陽縣知縣。福雲為其第三子。幼隨父陝西、江蘇,後就學京都。精詞曲聲律。卒於長安旅舍,年三十六。著《有三惜齋詩集》。其《呈蔣子瀟年丈湖南,即題〈七經樓文集〉後》詩中雲:“公友魏與李,旗鼓交相當。東南振絕學,惜隔天一方。”詩中的“魏”指魏源,“李”指李兆洛。
趙德潾 字子白。江西南豐人。舉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等同官內閣中書。十二年(1832)成進士。十六年(1836),任江蘇揚州府知府,後升江蘇按察使,改調山東兗沂道。
胡承珙(1776-1832)字景孟,號墨莊,又號丹溪。安徽涇縣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授編修,後遷禦史,轉給事中,官至署台灣兵略道。尋以疾歸裏,閉戶著書。嘉慶二十年(1815)六月,條陳查禁胥吏積弊,十一月,又條陳整頓各省虧空弊端,均切中肯綮。究心經學,亦熟悉《爾雅》、《說文》,尤專意於《毛詩傳》。所著《毛詩後箋》,廣征唐、宋、元諸家學說,及當時論《詩》的著作,四易其稿,仍未完成,後由陳奐續成。另著有《儀禮古今文疏義》十七卷、《小爾雅義征》十三卷、《求是堂詩文集》三十卷等。《清史稿》有傳。魏源於嘉慶十九年初到北京,即師從之。
胡培翬(1781-1849)字載平。安徽績溪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進士。任內閣中書,遷戶部主事。處事既勤且密,時人稱他“治官如治經,一字不肯放過”。後主講鍾山、雲南、涇川等書院。整理郝懿行、胡承珙遺書付梓。學宗漢學,著《儀禮正義》四十卷、《儀禮賈疏訂疑》、《褅袷問答》、《研六室文鈔》等。入《清史稿·文苑傳》。嘉慶十九年(1814)與二十四年(1819),在北京發起祭祀漢鄭玄(康成)。與胡承珙根據《太平廣記》,考證鄭玄生日為七月十五日。魏源參加了第二次祭祀活動。
郝懿行(1755-1823)字恂九,號蘭皋。山東棲霞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任戶部主事,浮沉郎署二十餘年。一心著述。數易其稿,成《爾雅義疏》,於古訓異同、名物疑似,詳加辨證。另著《春秋說略》、《山海經箋疏》、《書說》、《易說》。其妻王照圓著《詩說》;對《爾雅義疏》間有不同意見,常與懿行爭辯;又常與懿行以詩問答,輯成《詩問》。時有“高郵王氏父子,棲霞郝氏夫妻”之美譽。《清史稿·儒林傳》中有郝傳。
俞德淵 字陶泉。甘肅平羅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曆官江蘇荊溪、長洲知縣,蘇州督糧同知、常州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兩淮鹽運使。積極參與陶澍、賀長齡領導的漕糧海運與鹽法改革。《清史稿》有傳。林則徐曾稱讚他“體用兼賅,表裏如一”。魏源作《兩淮鹽運使婺源王君墓表》雲:“今天子禦極以來,江浙知名吏,以平羅俞君[德淵]、婺源王君[鳳生]稱最。二君皆任兩淮鹽運使,大吏方藉其力以自翼,而相先後卒,上下重有愴焉。”任荊溪縣令時,魏源之父魏邦魯正在其轄下任巡檢。
姚瑩(1785-1852)字石甫,一字明叔。安徽桐城人。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曆任福建平和縣知縣、台灣噶瑪蘭通判、西淮監掣同知、署兩淮鹽運使。道光十年(1830),遷台灣道,加按察使銜。道光二十一、二十二年,英軍入侵台灣,奮力抗抵,365贈雲都尉世職。南京條約簽訂後,以“妄殺”罪逮問。入獄六日後,道光帝特旨以同知直隸州發往四川效用,補蓬州知州。二年後,引疾歸。鹹豐初,授武昌鹽法道,轉廣西按察使,參讚賽尚阿軍務,建言屢不聽。後籌餉湖南,署湖南按察使。卒於任。著《中複堂全集》。《清史稿》有傳。其《湯海秋傳》雲:“道光初,餘至京師,交邵陽魏默深、建寧張亭甫、仁和龔定庵及君……默深始治經,已,更悉心時務,其所論著,史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