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名曜 字道南,一字燾嵐,號峴岡。湖南寧鄉人。嘉慶六年(1801)進士,散館授編修,升侍講、侍讀。因母喪歸鄉,任嶽麓書院山長。是時,魏源正在此就讀。能文善辯,同鄉嚴如煜、陶澍等譽之為“楚南人物”。同治六年《寧鄉縣誌》載,他“為文意格高渾,不落恒蹊,穿穴經史,自達其所見”,“尤留心輿圖厄塞、河渠險隘、古今沿革”。後患目疾,弟子整其稿為七卷,名《吾吾廬存草》。
顧騄 字耳山。江蘇興化人。為魏文卿《思闕山館文存》作序,序中自述說:“道光三十年,邵陽魏默深公宰興邑,騄時年十三,應書院小課,即以詩受知於公。賜以《聖武祀》一帙,心輒甚喜,把玩之不忍釋手。雖其間微言奧義弗甚了了,至於世運之變遷,夷務之進退,未始不借是仰窺於萬一。”
夏世堂 字玉甫。福建建寧人。附貢生。官至江蘇鬆江府管糧通判。道光七年(1827),與魏源等於蘇州參加為賀長齡調山東布政使餞行。
崔燾,字虹橋。山東銅山人。道光五年(1825)舉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等同官內閣中書。九年(1829)成進士。曆官河南通許縣知縣、裕州知州、浙川廳撫民同知、懷慶府知府。卒於任。
奚岡 字鐵生。浙江錢塘人。好詩,善書,工畫。嗜酒,被視為“酒狂”。林則徐官江蘇時,曾組建宣南詩社,奚岡與魏源均詩社社友。多次被省內大吏招入幕,或薦以孝廉方正,均不應。晚年,因家遭大火,又逢母喪,遂憂鬱致死。
錢林 字東生,又字東甫,號伊庵。浙江仁和人。道光十三年(1833)進士。才思敏捷,著《玉山草堂集》。與龔自珍皆奉徹悟禪師之書,具教、律、禪、淨四問。道光八年(1828),魏源遊杭州時,從錢林問釋典,求出世之要。同年,魏源作《武林紀遊呈錢伊庵居士》詩十首,注雲:“時寓師之宅月餘,臨行紀此誌盛。”錢儀吉(1783-1850)初名逵吉,字衍石,號心壺,又號新悟。浙江嘉興人。祖父錢陳群,官至尚書。父錢福胙,官侍讀學士。儀吉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曾任戶部主事,累遷至工科給事中。因公罷歸。主講廣東學海堂,晚歲任河南大梁書院山長,卒於書院。治經,不持漢宋門戶。著《經典證文雅厭》。好讀史,補撰《晉兵誌》,又撰《三國晉南北朝會要》。仿明焦竑《獻徵錄》之例,輯清初至嘉慶年間名人八百餘人事跡,成《國朝碑集傳》。另著《衍石齋記事稿》、《旅逸小稿》等。入《清史稿·文苑傳》。嘉慶二十四年(1819)一月初五日,在京與魏源等參與祭祀鄭玄的活動。
錢協和 浙江上虞人。道光五年(1825)舉人。八年(1828),與魏源同官內閣中書。
徐鼒(1781-1848)字孟品,號星伯,直隸大興人(今屬北京)。嘉慶十年進士。十六年由翰林院編修擢湖南學政。因矜愎不得士心,僅一年即被趙慎畛彈劾,罷官,遣戍新疆伊犁。親曆天山南北,遍訪仆夫、驛卒、台弁、通事等,並查考舊籍,成《西域水道記》五卷。又搜集新疆建置沿革、城垣險要、事跡掌故、錢糧兵籍,《新疆識略》(《清史稿》四八六本傳作《新疆事略》)。被特赦後,曆任內閣中書、郎中、禦史、陝西榆林知府。另著有《新疆賦》、《漢書西域傳補注》二卷、《新斠注地理誌集釋》十六卷及《唐兩京城坊考》、《唐登科記考》等。事跡入《清史稿·文苑三》。魏源在其致友人信中稱他為“星伯夫子”,在京師時,常與之商論天下形勢和兩北輿地;所著《元史新編》,征引徐鬆的資料與見解頗多。
徐堉 字芳田。直隸天津人。道光二年(1822)舉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均由舉人入官內閣中書。官廣西龍州同治,署太平府知府。在與起義者陸成大的戰鬥中,陣亡。賜道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