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十三畫以上(2 / 3)

潘諮 字悔叔,一字少白。浙江會稽人。少習兵法劍術。獨遊奇山異水,浪跡四川、陝西、山西等地,行程數萬裏。道光二年至京師,與姚學塽、丁卯橋等友善。從受業者不少,卻從不受人之饋。後居金陵,太平軍入城,不食而死。《清史稿》姚學塽傳後有附傳。魏源有《雪詩三首柬潘少白山人》,中雲:“空山寂無聲,聲在白雲遠。”意在為潘諮的人格寫照。

潘斌 順天通州人。道光五年(1825)舉人。八年(1828),與魏源同官內閣中書。官至雲南羅平州知州。

潘曾沂 字功甫。江蘇吳縣人。舉人,內閣中書。與魏源同為宣南詩社社友。著《功甫小集》、《東津閣文集》。魏源《吳農備荒議》雲:“邇者,潘舍人倡區田備荒之議,民以其廢二麥之春收而莫應。”文中“潘舍人”指潘曾沂。

潘曾瑩 字星齋,字申甫。江蘇吳縣人。潘世恩之子,潘曾沂之弟。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年二十四,即有詩近千首,與兄曾沂、弟曾綬並有才名。著《小鷗波詩文鈔》。道光十年(1830)四月,與徐寶善、黃爵滋、魏源等參加在京都花之寺舉行的詩會。

潘曾綬 字紱庭。江蘇吳縣人。潘曾瑩之弟。以禦試得中書,擢侍讀,晉卿班。不及五十歲,即辭官,以文史自娛。有詩雲:“一身係輕重,天下同饑寒。”傳頌一時。道光十年(1830)四月,與兄曾瑩一起參加徐寶善主持的京都花之寺詩會。

潘德輿 字彥輔(亦作“研”、“硯”),一字四農。浙江山陰人。幼年至孝。道光八年(1828)江南江試第一,以知縣分發安徽,未到任,卒,年五十五。與郭儀霄、張際亮、張履、湯鵬、徐寶善等為知交。道光十年(1830)四月,與徐寶善、魏源等參與在京都花之寺舉行的詩會。治經,不袒漢宋,力求古人微言大義。謂天下大病,不外乎吏、例、利,有匡濟大略的世儒,非縱橫,即陷於功利,未有能破功利而成百年休養之治者。著《養一齋詩話》、《養一齋集》。入《清史稿·文苑傳》。

顏以懊 廣東連平人。舉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等同任內閣中書。後官至河東河道總督。

壁昌 字東垣,額勒德特氏。蒙古鑲黃旗人。曆河南陽武縣知縣、大名府知府。道光七年(1827),從那彥成赴新疆,辦理平定張格爾叛亂善後事宜。九年(1829),擢頭等侍衛,充葉爾羌辦事大臣。十一年(1831),擢參讚大臣,於大葉爾羌一帶開墾屯田二萬餘畝。二十三年(1843),任兩江總督,籌辦江防。二十七年(1847),任福州將軍。鹹豐三年(1853),任巡防大臣,禦衛京都。《清史稿》有傳。魏源入壁昌幕,參與議,論淮南鹽政改革等事。魏源又因於道光十年(1830)曾赴甘肅,準備參與西征,故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向壁昌訪問新疆見聞,並據此作《道光回疆善後記》,補入《聖武記》。

魏彥字盤仲。魏浚之子,魏源之侄。八歲時,龔自珍見而愛之,舉說古今人物的事跡以勉勵之。常與魏源居揚州。魏源逝世時,與金安清一起為料理一切身後事。入仕為候補知縣,授直隸州知州。

魏五達(1799-1869)字連福,又字履康,號雲軒。魏源二伯父魏輔邦之次子,魏源之堂弟。好讀書,更好藏書。所見珍本,大多重金購買,告誡子侄說:“其體吾苦,珍藏守世;若拋棄者,是為不肖。”並且把這個意思刻印在各卷之首,以使子侄觸目驚心。十四歲補弟子員,道光五年(1825)拔貢生。但後來參加十三次科考,均未被錄取。魏源署江蘇東台縣令時,五達為抄《老子本義》。著有《崇實堂文》與《古今體詩》四卷。卒年七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