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十三畫以上(1 / 3)

雷成樸 字震初。陝西朝邑人。道光八年(1828),由舉人入官內閣中書,與魏源同寅。九年(1829)成進士。官湖南辰州府知府,遷署衡永郴桂兵備道。坐事落職。後開複,官至浙江台州府知府。卒於任。

蔡逸 字逸史。浙江海寧人。著《茜雲樓詩存》。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十五日,與黃爵滋、銘嶽等在南昌百花洲參加為魏源的江西之行餞別的宴會,作《戊申七月望日,樹齋先生及銘東屏司馬召集百花洲觴月,謹疊前韻報謝》詩二首。其第二首雲:“露坐月向闌,蘭卮催共把。脫略謝拘牽,恣譚及風雅。退傅妙清言,天懷自攄寫。膺體工別裁,古斫世良寡。大力肩起衰,遠勝幾複社。九品律精嚴,吾甘學喑啞。”自注:“席間,先生[指黃爵滋]與默深品第近詩,有九等之目。”黃爵滋、銘嶽、德林、古汝達等均有和詩。

戴煦 字春卿。江蘇高郵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林鳳翔、羅大綱攻取儀征、揚州,清軍的潰兵逃勇湧向高郵州,擄強奸宄,知州魏源令戴煦及其弟戴文生率團勇抓獲四十餘人,按總督“格殺勿論”之令,盡殺之。後戴煦在助攻太平軍時中炮死。

曦潤 浙江杭州僧人。道光八年(1828),魏源曾請曦潤法師為自己講《楞嚴》、《法華》二經。

德林 字硯香,姓閻。滿洲人。官至河南知府,遷鹽運使。嗜金石,搜藏甚富。工篆、隸,善畫山水,嚐作《偶園讀畫圖》。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十五日,參加黃爵滋、銘嶽等在江西南昌百花洲為魏源的江西之行送別集會,並作和詩二首。其一雲:“渴飲快就泉,如獲攀倒甑。我從匡廬遊,庶幾愜禪定。蘇圃景亦宜,卻暑生幽興。簋陳學士羹,盤列君子飣。籌觥錯中宵,文學參上乘。光怪燭牛鬥,地因人傑勝。劃然清風來,遙聽開雲磬。”其二雲:“坐中多奇士,一笑杯相把。蔡侯發浩唱,老筆擅通雅。魏子偉著作,書乞撫州寫。逍遙水石間,此會亦良寡。蓮葉正藏舟,蓮花堪結社。世事不可為,咄載且佯啞。”詩見黃爵滋《戊申粵遊草》附錄。蔡逸、黃爵滋、古汝達、銘嶽等人的詩。

翟聲煥 山西曲沃人。舉人。嘉慶十一年(1806),正白旗人瑪隆阿出任魏源故鄉寶慶府知府,第二年即調同知翟聲煥佐治。嘉慶十三年四月,府試時,識拔魏源、鄒漢勳等。十五年,瑪隆阿他調後,翟聲煥署寶慶府知府,不久去任。嘉慶二十五年(1820)和道光四年(1824),又兩次署寶慶府知府。

簡鈞培 字夢岩。直隸順德人。孝廉。道光十年(1830)四月,在京都花之寺與徐寶善、魏源等人參加詩會。與黃爵滋時有詩詞唱和。

廖宗湘 湖南郴州人。魏源為其祖父撰《廖含虛先生墓誌銘》,中雲:“邵陽魏源獲交於先生之孫宗湘,湘為言先生行事至章以備。”

譚獻《清史稿》作譚廷獻,字仲修。浙江仁和人。同治六年(1867)舉人。官安徽歙縣、全椒、合肥、宿鬆等縣知縣。張之洞聘他主持經心書院。年餘辭歸。治經必求西漢諸儒微言大義,不屑於章句。其讀書心得,皆錄於《複堂日記》中。與李慈銘友善,常相與唱和。《清史稿》附入《文苑傳》之李慈銘傳。魏源晚年住杭州時,已聾且病,雖不能深談,譚獻亦常往謁見。

端木國瑚 字子彝,號鶴田。浙江青田人。由舉人選用知縣。道光十年(1830)進士。十一年,任內閣中書。為道光年間“薇垣五名士”之一,與魏源等齊名。以經述聞名。著《周易指》,屬稿二十六年而後成,龔自珍對其所論,認為聞所未聞。詩才清麗,著《太鶴山人集》。青田縣產鶴,而國瑚性格清傲似鶴,當時,浙江學政阮元誇他為“青田一鶴”。《清史稿·文苑傳》宋大樽傳附載其事跡。道光六年(1826),曾與魏源等一起參加文人們在京郊尺五莊舉行的宴會。道光十年(1830)四月九日,與魏源等十四人參加徐寶善、黃爵滋主持的餞春會於北京花之寺。道光十二年(1832)春,與魏源、宋於庭、包世臣等十五人參加龔自珍主持的公車名士的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