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十二畫(1 / 2)

彭邦畯 字喜塍,號荊田。江西南昌人。嘉慶十八年(1813)舉人,十九年(1814)進士。官至福建延平府知府。道光十年(1830)四月,與徐寶善、黃爵滋、魏源等參與了在京都花之寺舉行的詩會。

彭蘊章(1792-1862)字詠莪。江蘇長洲(今蘇州)人。

道光八年(1828),以教諭入任內閣中書,與魏源等同寅。道光十五年(1835)成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鹹豐十年(1860),因保薦何桂清之事獲咎,罷職。同治元年(1862)病卒。著《彭文敬公全集》。《清史稿》有傳。

蔣坦 字藹卿。浙江錢塘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秀才。留連山水,飲酒賦詩,著《息影庵初存詩》。集中有《答龔橙即送其之揚州兼呈魏源》,末有句雲:“年來篩米苦不勤,卻將何物持贈君?南行倘見魏司馬,請為我乞錢一文。”

蔣廷思 字香度。江蘇元和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進士。是年七月初五日,與魏源等在京參與祭祀鄭玄的活動。任內閣中書舍人。

蔣誌凝 字子於,號淡懷。江蘇元和人。諸生。工詩。家貧,嚐依曹懋堅於京師。不久,卒。曹懋堅為刻其遺詩,名曰《心白日齋詩鈔》、《熨鬥柄廬詩鈔》。道光十六年(1836),謝元淮曾在揚州招魏源、許喬林、胡在軒、蔣誌凝等聚會,雨中賞牡丹,許喬林有詩紀事。

蔣湘南 字子瀟。河南固始人。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治經宗許、鄭,旁通象緯、曆律、輿地、水利、農田諸學。著《十四經日記》、《七經樓文鈔》、《春暉閣詩鈔》等。曾說:“於文吾服龔定庵、魏默深,於詩吾服幼懷而已。”(見洪符孫《春暉閣詩鈔選序》。)按,幼懷為洪亮吉之子洪符孫之字。又在《與田叔子論古文第三書》中說:“其當吾世而獲從捧手者,有劉禮部申甫、龔禮部定庵、魏刺史默深。三君精西漢今文之家法,而又通本朝之典故。”又說:“魏君之文,管仲、孫武之流臣也。”魏源集中有《廬山雜詠,偕蔣子瀟》詩十三首。

葛良治 字仲文。安徽績溪人。舉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同官內閣中書。道光二十一年(1841)成進士。官至貴州、定番州知州。

葛振之 字潤之。江蘇鹽城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魏源權興化縣,維護揚州裏河河堤,未使興化等七縣遭受水災,葛振之率縣人向魏源送“保障淮揚”匾。魏源宴葛等於署中,每人送《聖武記》一部。

董國華 字榮若,號琴南。江蘇吳縣人。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授編修。官至廣東雷瓊道。

董桂敷 字宗邵,一字小楂,號小槎。安徽婺源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授編修。以疾歸,主講江西豫章書院。為學恪宗程、朱。年五十八卒。著《十三經管見》、《諸子異同得失參斷》、《諸史蠡測》、《見聞贅語》、《自知室文集》等。為魏源《大學古本章句疏證》作序,謂此書“思之精,識之卓,援引之詳明,論說之確當,實有近代諸家所未及者”。魏源有《寄董小槎編修》詩四首;又有《偶然吟十八章,呈婺源董小槎先生,為和師感興詩而作》,末有記雲:“董先生經明行修,一代大儒,不以詩名。然即其詩,亦出入陳伯玉、韓昌黎間。此《感遇詩》八十首。源曾選其四十首,欲附刊於集而未能也。識此誌憾。源自識。”程思澤(1785-1837)字雲芬,號春海。安徽歙縣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授編修。道光元年(1821),入直南書房。三年,遷貴州學政。六年,調湖南學政,旋遷國子監祭酒,官至內閣學士,工部、戶部侍郎。嘉道間,與阮元同為士林最受景仰者,被尊為嘉道學術的兩大宗。學六藝,通九流,工篆法,於金石、書畫皆精審。著《戰國策地名考》、《程侍郎遺集》。《清史稿》有傳。魏源等“大抵皆兩公所積習而矜賞者也”(何紹基:《龍泉寺檢書圖記》)。文中“兩公”指阮元和程思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