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十一畫(1 / 2)

黃洵 字修存。廣東高涼人。約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魏源有《月夜訪黃修存寓舍》詩,中雲:“清光照人影,直到祥棲寺。”又雲:“深談覺夜長,衣寒恃餘醉。”可見二人交往頗深。黃洵南歸時,陳沆作《黃修存南歸》詩送行,中雲:“西風古寺,落葉褰帷。魏子亦至,俱慰相思。”

黃冕(1795-1870)字服周,號南坡。湖南長沙人。嘉慶二十年(1815),年二十,任兩淮鹽運使。道光五年(1825),條陳海運之利,受知於陶澍。遷江蘇江都知縣,調元和、上海知縣,曆署太倉、常州、鎮江知府。鴉片戰爭期間,隨兩江總督裕謙赴浙江防堵。裕謙殉難後,被浙江巡撫誣陷,遣戍新疆。在伊犁,助林則徐修水利,辦屯田,以功賞六品頂戴,回江南辦理海運。鹹豐二年(1852),參與防守太平軍攻長沙之戰,又為湘軍籌餉,在常德倡辦厘金。授江西吉安知府。因敗於太平軍,被劾去官。在長沙專力為湘軍籌餉,加布政使銜。後補雲南迤東道道員,未赴任。同治九年(1870)病卒。《清史稿》有傳。魏源有《吳門重晤黃南坡太守》七絕五首。

黃玉衡 字在葊。廣東順德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授編修,官禦史。魏源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順天副榜時房師。

黃承祖 江蘇無錫人。舉人,鹹豐元年(1851),魏源任高郵州知州時,黃承祖任州學正。在州學正任上,前後共六年。黃爵滋(1793-1853)字德成,號樹齋。江西宜黃人。道光三年(1823)進士。以直諫負時望。官至刑部左侍郎。道光十八年(1838),上著名的禁鴉片煙的《請嚴塞漏卮以培國本疏》,謂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因鴉片入口,每年白銀外流一千七八百萬兩,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外流兩千餘萬兩,十四年至十八年,每年外流達三千萬兩之多。因而主張嚴禁重罰。道光十九年(1839),朝臣議定販煙吸煙罪名新例,大略與黃爵滋所講同。二十年,奉命與左都禦史祁雋藻赴福建查辦禁煙事宜,與閩浙總督鄧廷楨籌辦海防。日常飲酒賦詩,意氣甚豪。著《仙屏書屋詩集》等。《清史稿》有傳。道光九年(1829),召集會試諸名士宴聚於北京陶然亭(即江亭),魏源與會。作《歲末懷人詩》三十四首,其中一首為懷魏源,詩雲:“江亭一別後,芳蹤何落落。知君不凡才,出處肯輕托。予懷若白雲,嫋嫋寄虛閣。”道光二十八年(1848),與魏源會晤於江西南昌,論當世詩人。又有詩送別魏源,其一雲:“斷橋隱荒圃,綠蕪但盈把。有客期過從,布金意良雅。蔡侯老鶴性,沮唳輒傾寫。魏子孤黑姿,諧世亦殊寡。載歌廬山謠,惆悵遠公社。別緒盛新秋,元蟬淒欲啞。”座間,蔡逸、銘嶽、德林、古汝達亦有詩,分見各條。

蕭之驤 事跡不詳。嘉慶二十四年己卯(1819)十月,在陳沆《簡學齋手書詩稿》上作題記雲:“得郊島之高峻,而出以清逸,故自盎盎有春氣。由此而追魏晉,是為生徑獨開。首卷功力未造,慎勿以累全璧。己卯十月,與默深同讀於京師旅邸燈下。”

蕭令裕 字枚生。安徽清河人。在兩廣總督阮元等人幕府達二十年。援例授鹽運使經曆,未赴任,即逝世。著《唐楚州使阮石柱題名記跋》、《淮榷誌遺》、《寄生館集》等。集中“於英吉利求澳始末,記之尤詳”(阮元《跋》語)。陳世鎔《與魏源書》中,言及蕭令裕曾有信致陳世鎔,談魏源經營鹽業事。

曹堉 字稼堂。江蘇吳縣人。曾被仇家誣陷入獄,後事雖得白,但無所歸,租住於楓江岸邊,幾間破屋,如牛欄馬廄,不蔽風雨,鶉衣藍縷,往往斷炊。所作詩文,隨手散棄滿地,後被人輯為《儀鄭堂殘稿》二卷。魏源為賀長齡選編《皇朝經世文編》時,曹堉擔任校對。

曹籀 又名金籀,字葛民,自號石屋道士。浙江仁和人,著《夢西湖詞》一百首。道光五年(1825),與魏源在北京相識。在其所撰《定庵文集題辭》中,具述與龔自珍、魏源相識的經過:“道光甲申之歲(即四年),餘入市閱書,邂逅於僻巷[指與龔自珍相遇],不及通姓名,瞪目視良久,若有心契者。執手談文字甚歡,始與訂交……明年,複因定庵而交默深。三人者,遂相視為莫逆。”但據龔自珍之子龔橙說:“曹老人曾賣墨京師,為先君子食客,粗識字而已,謬托知交。”(見譚獻《複堂日記》卷二。)

曹飛鴻 安徽南陵人。庠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魏源權揚州興化縣時的同僚。

曹懋堅 字艮甫,又字樹蕃。江蘇吳縣人。道光八年(1828)舉人。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鹹豐三年(1863),官湖北鹽法道。太平軍攻占武昌時,殉職。著《曇雲閣詩集》、《曇雲閣詞鈔》、《曇雲閣隨筆》。道光十三年(1833)十月,有《贈魏默深刺史源》詩二首,其一雲:“平生最有魏夫子,知餘一寸纏綿心。胡繩葛蔓蔓,思美人兮湘水深。”自注雲:“君極稱予七言律詩,謂得玉溪生神味也。”其二雲:“胸中何止四大洲,神光往來鞭赤虯。且走龍堂割龍石,紅輪不盡海西頭。”自注雲:“君近著《海國圖誌》五十卷。”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又與謝元淮、魏源等同遊江蘇雲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