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十一畫(2 / 2)

龔橙 後易名公裹,字孝拱。浙江仁和人。龔自珍之長子。監生。撰《形篇》、《名篇》,推究許慎《說文解字》。又著《詩大誼》,采三家詩遺說,及《史記》、《漢書》,以正《毛詩序》。道光二十二年(1842),即龔自珍逝世後第二年,專程至揚州,請魏源為其父編定文集,魏源乃“論定其中程者,校正其章句違合者”,題曰《定庵文錄》,並作序。

龔自珍(1792-1841)又名鞏祚,更名易簡,字璱人,又字伯定,又字爾玉,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父龔麗正,進士,蘇鬆兵備道,段玉裁女婿。自珍道光九年(1829)進士,曾官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禮部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辭官南下,任江蘇丹陽書院、杭州紫陽書院講席。二十一年卒於丹陽。為清中葉思想家,與魏源齊名。《清史稿》入《文苑傳》。魏源作《定庵文錄敘》,稱自珍“於經通《公羊春秋》,於史長西北輿地。其文以六書、小學為入門,以周秦諸子、吉金、樂石為崖郭,以朝章、國故、世情、民隱為質幹。晚猶好西方之書,自謂選深微雲”。魏源另在《致龔定庵信》中說:“近聞兄酒席譚論,尚有未能擇言者,有未能擇人者。”此亦友朋肺腑之言。又有《客懷八首答龔定庵舍人》。

銘嶽 字東屏,號瘦生,蘇完瓜爾佳氏。漢軍正白旗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官江西東鄉縣知縣、南康府同知。著《妙香館集》,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十五日夜,魏源結束江西之行,臨別回蘇時,與黃爵滋召集同人於南昌百花洲宴集,為魏源餞行。席間,蔡逸賦詩二首。銘嶽亦作和詩二首。其一雲:“水閣張綺筵,石灶安桐甑。孤標接了翁,老友偕元定。餘皆弟子行,叨待山公興。雪藉玉片斜,鱠魚金縷飣。坐久露上衣,燭花照歸乘。眷此觴詠情,欲似蘭亭勝。步月獨徘徊,融材韻清磬。”其二雲:“相憶天一方,相逢袂同把。湖光帶四圍,酒思論三雅。談高列坐驚,詩速分曹寫。所歌皆陽春,安知和者寡。縶維駒在場,別離燕辭社。感氣亦傷情,呤蟲豈能啞。”

黃爵滋、德林、古汝達亦有和詩,參見各條。

管同(1780-1831)字異之。江蘇上元人,少孤。與梅曾亮等同為姚鼐門下士。道光五年(1825),陳用光典試江南時,說:“吾校兩江士,獨以得一異之自憙耳。”負經世之誌,不守章句之學。卒年四十七。著《因寄軒集》、《七經紀聞》、《孟子年譜》等。其《擬言風俗書》、《籌積貯書》,皆切中時弊,一時廣為傳誦。道光六年在京時,曾與魏源等參加文人們在京郊尺五莊舉行的宴會。

章怡燕 字鷺門。江蘇江陰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道光八年(1828),與魏源同官內閣中書。後官協辦侍讀,遷貴州廣順州知州。協助李兆洛修《江陰縣誌》。著《滄粟齋詩文稿》、《默遊日記》、《讀史諍言》。

章謙存 原名天育,字犀台,晚自號強恕老人。安徽銅陵人。嘉慶元年(1796),舉孝廉方正。官江蘇寶山訓導。嘉慶初年,朱軾推薦嚴如煜和章謙存二人至軍機處,嘉慶帝向他詢問平定川、楚白蓮教起義的方略。章謙存不願為官,以老親有八十餘歲辭歸,浮沉於世間二十餘年。與魏源於道光十一年(1831)相識於寶山。曾集資十餘萬金救寶山水災災民。魏源作《章教諭強恕齋書序》述及此事。章謙存作《上賀藩台書》,向賀長齡極言農民被剝削之慘,請求修明倉以救助之。著《籌賑事略》、《使足編》,收入《皇朝經世文編》。工行草。

梁同新 原名綸機。廣東番禺人。道光九年(1829)由舉人官內閣中書,是時,魏源仍在內閣。鹹豐六年(1856)成進士。官至順天府府尹。

梁園隸 字友華,又字萼生。山西靈石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江蘇興化縣知縣。旋調句曲縣。道光三十年(1850),複任興化縣知縣。由魏源及鄭之僑、趙彥瑜協助,於鹹豐元年(1851)修成《興化縣誌》。

梁逢辰 字聿磬,又字吉甫。福建長樂人。梁章钜之子。道光五年(1825)舉人。八年(1828),與魏源均官內閣中書。二十一年(1841)成進士。後官兵部員外郎。工書法,尤其以隸書為勝,名重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