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鼐(1757-1811)字重庵。浙江山陰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軍功擢雲南寧洱縣縣令。第二年隨雲貴總督福康安進攻貴州、湖南苗民起義軍。嘉慶元年(1796)授湖南鳳凰廳同知。嘉慶十三年(1808),任辰沅永靖兵備道。次年,升湖南按察使。十五年,署湖南布政使。魏源為作《湖南按察使贈巡撫傅鼐傳》;又作《苗疆敕建傅巡撫祠碑銘》。
童濂 浙江會稽人。道光十二年(1832),淮北改行票鹽製時,童濂為海洲分司運判,修築新鹽池,嚴禁私買預售,先課後交易。十八年(1838),立針對鹽商的驗資之法。編《淮北票鹽誌略》十五卷,魏源代作《淮北票鹽誌敘》。
謝元淮 字默卿。湖北鬆滋人。年五十,始擢為令長。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曾與魏源、曹懋堅、吳嘉淦等同遊江蘇雲台山,有詩數首。又倡議捐資修複雲台山上的海曙樓,亦於是年完工。魏源代陶澍作《海曙樓銘》。魏源有《贈謝默卿明府》詩二首。著《養默山房詩集》,集中反映漕糧海運、鹽政改革諸事者甚多。
謝興嶢 字果堂,一字堯山,號小泉,亦號果齋。湖南湘鄉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進士。由庶吉士遷寶豐縣知縣。升陝州知州、敘州知州,成都府護鹽茶道。素性強直,忤上官,上官借事罷其職。道光二十一年(1841),與魏源談四川兵事,謂金川屯練可用,事見《聖武記·兵製兵餉》曾國藩於道光二十一年作七古《送謝果堂前輩歸江南》。
謝振定 字薌泉,號一齋。謝興嶢之父。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授編修,遷江南道禦史,署兵科給事中。遇和珅之妾弟違製乘車,當街杖其人而焚其車,一時被譽為“燒車禦史”,終因此被罷官。嘉慶四年(1799),起為禮部主事,遷員外郎。出為通州坐糧廳,革陋規,修張灣故道、果渠、溫輸河等,以利漕運。以勞卒於任,年五十七。著《知恥齋詩文集》。
裕 謙(1793-1841)原名裕泰,字魯山,號舒亭,博羅忒氏。蒙古鑲黃旗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曆官湖北荊州知府、江蘇巡撫。鴉片戰爭中,署兩江總督,疏琦善五大罪狀,赴寶山、上海等處設防。道光二十一年(1841)閏三月,實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赴浙江督辦軍務。此時,魏源入其幕,曾為戰守獻策。八月,鎮海失陷後,投水自盡。著《裕靖節公遺書》。《清史稿》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