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後記(1 / 1)

盡管知識分子在不同的社會製度的社會裏,總是附麗於一定的階級,總是以本階級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而思考,而言行,但是,隻要他們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有時代意識,有社會意識,或前進,或逆行,都會對社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我曾經研究過中國近代史上的曾國藩。他是鎮壓太平軍農民起義者的罪魁禍首,但他的初衷卻是欲保衛桑梓,並懷有澄清天下之誌。他是時代的弄潮兒,可惜他反動於時代的進步潮流,遺臭萬年。但他終究是時代的風流人物。

還有一類屬於時代風流人物的知識分子,盡管他們所在的階級不同,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心裏裝著國家,裝著老百姓,於是,他們以他們的言與行證明他們或多或少有益於國家、有益於人民、有益於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近年來在閱讀二十卷本《魏源全集》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到魏源就屬於這樣的知識分子。我的這一想法獲得了老友熊誌庭同誌的認同,並獲得了他的支持,又承王桂貞同誌的精心編審,於是有這本《魏源評傳》來向讀者陳述我對魏源其人其書的認識。對他們深為感謝。

魏源生活在清帝國由盛而衰的時代,生活在外國侵略者以鴉片和大炮敲開中國國門的時代。他以銳利的目光看到了清廷的敗象,看到了百姓的悲苦與掙紮,看到了殖民主義者的巧取豪奪與奸宄凶殘。他悲憤,他呐喊,他更沉思,在沉思中為當軸者獻計獻策,在沉思中規劃時代的發展藍圖,從而形成了他的幾部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他要求改革;他提出師夷。他堅定地認為,“複古愈盡,便民愈甚”;他自豪地說,當“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走在時代的前頭,甚至提出許多超時代的設想(如對科舉考試的批判,如重視經濟杠杆的作用,重視發展商品經濟,等)。這種品質,不但使他成為同時代千千萬萬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物的代表,而且成為後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魏源的思想在道光末年達到了一個光輝的頂點,愛國情懷高昂到了一個極至。當然,他的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曾流連過科舉考試,“預數秋闈後,還家報母慈”;他曾有過平步青雲的懷抱,自認“饑寒還與名利牽”;他曾沉湎過宋學,研究過漢學,篤信今文經學;他轉而積極於經世;晚年又由經世轉而出世。今賢有許多論文論述他的這些思想的表征與本質,精辟透裏;李瑚先生研究魏源多年,他的兩個《係年》(《魏源詩文係年》、《魏源事跡係年》)尤考證翔實,脈絡分明,都為我的研究提供很多借鑒,銘刻在心,致敬有日。我認為,勾畫魏源思想的發展軌跡,探索他的思想的邏輯發展,可以使後代知識分子從中得到啟發和借鑒。這不隻是一個曆史課題,而且正是研究魏源及其思想的現實意義,我想。

易孟醇2007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