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高考失利的南振岐嚐到了失敗的苦頭,這也是他自步入學校後所經受到的最大的打擊。村裏人的質疑,家人的惋惜,南振岐看在眼裏,記在心中。高考結束後的日子,南振岐每天和父母哥哥們一起下地幹活,一起早出晚歸,一起將汗水灑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每天的體力勞動讓南振岐暫時忘卻了高考失利的痛楚,但是每當卸下肩頭的重負,一個人躺在炕上時,南振岐的眼睛就不住地望向炕頭的那一摞摞書本。這麼多年在學校學習的日子不住地湧向腦海,更有那張幾乎是白卷的高考英語試卷不停地在他眼前閃現。南振岐心裏很清楚,每天拚命地下地幹活隻是想用勞累來麻痹自己,隻有身體的疲勞才能掩蓋自己心靈所受的折磨。盡管如此,那份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依然在他腦海中蕩漾。他很明白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肩頭的酸楚沒能消磨掉他前行的信念,相反,離土地越近,他要逃離土地的願望就愈強烈。
他要改變這一切!
一個暑假的勞動讓南振岐堅定了要跳出“農”門的信念,但是怎樣才能得到他想要的生活呢?南振岐知道,隻有上學,隻有重返校園,隻有考上大學,他的命運才能被改變。南振岐明白,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哪怕走得跌跌撞撞。此時的南振岐回想起高考時,他看到好多比他高一級的學生都是在複讀了一年以後再次去參加高考,而且他們班上唯一考上了本科的,就是一個補習了多年的同學。南振岐於是下定了決心,要重返學校補習,繼續參加高考。
由於雞川中學的高中部沒有高三,而整個通渭縣當年高考的情況也不是很理想,全縣都沒有考上多少人,於是縣裏就把當年高考分數較高但是又沒有被錄取的學生挑選到通渭一中組班繼續上高三,準備參加下一年的高考。南振岐也因此在1981年年底轉到了位於縣城的通渭一中,繼續讀高三。這也是通渭縣教育史上的一個特例——第一屆高三生是從1981年全縣高考落榜生中擇優錄取的複讀生。
對於經受過高考失利的學生來說,能再次回到學校已然是生之幸事,必然將十二分的精力都花在學習上。而且南振岐所在的這個班,本就由全縣的優秀學生組合而成,班上的競爭可謂激流暗湧。所有學生都憋著一口氣,一口壓抑了近十年的悶氣,高考成為唯一能讓他們放鬆的途徑。南振岐也一樣,胸中的悶氣呼之欲出,渴望再次接受高考的洗禮,最終能鯤鵬展翅,魚翔淺底。
許多經過高考的學生都將高三的日子稱為“黑色高三”,所有人都按照高考的模式機械地運轉,每日重複食堂—教室—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然而南振岐就是南振岐,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他依然能將高三的生活過得有姿有色。來到一個新的環境,第一次看到縣城,讓南振岐著實興奮了一陣。從小喜愛體育的他,依然執著於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基本將學習以外的空餘時間全部放在了體育鍛煉上。在通渭一中的一年,南振岐依然是校排球隊的主力隊員,操場上依然活躍著他的身影。
由於特別愛好體育,再加上一直以來通渭人對體育的推崇,有一段時間南振岐甚至夢想著要考體育類的大學,因此還參加了校運動隊各種各樣的集訓。然而南振岐本來學的是理科,如果要報考體育類的學校就必須放棄理工科學校,可他似乎對數字有著天生的喜愛,他不能放棄體育,更不能漠視他對數理化的喜愛。對南振岐來講,這是個兩難的選擇。他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體育和理工之間徘徊。漫步在操場時,南振岐想著,體育可以被當成是一種愛好,在閑暇時間便可體驗到其中的樂趣,而若要將它作為一種職業來承擔,似乎離自己預期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而且雖然自己的身體素質比較好,無論是彈跳能力還是運動專業課也都比較好,但是由於個頭不是很高,在體育招生中所占優勢不大。如果報考理工科,可以學得一技之長,而且至少不會變成那種被戲稱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在一番縝密思索之後,結合自己的實際,南振岐決定放棄體育,報考理工科學校。
從另一方麵來講,對於南振岐來說,猶豫本身就是沒有很明確目標的表現。大學作為一個夢,很現實卻又很遙遠,它沒有具體地指向一個目標,隻是模糊地指向一個美好未來。這個未來能不能變得清晰而具體,南振岐也沒有把握。在當時,整個通渭縣每年也就隻能考上十幾個大學生,南振岐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至於考上什麼樣的大學,或者說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他實際上還未做過較詳細的思考,因而,他會在體育和理工這兩者之間徘徊。
對於愛好的取舍向來很難,因為人們都很難放棄自己所喜愛的東西,尤其是在關乎未來的時候,作為人的延宕性也在此時得到最大的展現。
後來的事實充分地證明了南振岐當年選擇的正確性。學有所成的他一直以來都沒有放棄過體育,而且,他還多次提到自己能有現在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都得益於從小就培養下的良好的體質,使得他在麵對壓力和困苦時能有良好的精神和身體狀態來應對。功成名就的南振岐更將體育精神予以發揚光大,酷愛排球運動的他連續5年資助舉辦群眾性體育運動會——“工聯杯”蘭州市排球愛好者協會體育運動會。而他也不時地回到賽場上,去重溫那些在賽場上肆無忌憚地奔跑、爭奪的日子。
第二次參加高考與第一次的情形差不多,也要先進行預選,在獲得考試資格之後才能參加高考。南振岐很有感觸地回憶起當時預選的情況:“當時可謂是大浪淘沙,高二預選,高三預選,當時我們感覺成績不錯的同學都沒有通過預選,就沒有參加高考的機會。中國現在的高考就沒有預選,任何人都能夠參加,比起我們參加高考那時候,公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