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追夢,黃土高原人的蛻變(1)(1 / 3)

兒時的南振岐就有著不同於常人的勤奮,兒時的南振岐就擔負著家人改變命運的寄托,兒時的南振岐更被同村人視為上大學的苗子。然而隨著成長,兒時的歲月不再,兒時的無憂無慮早已消失殆盡,南振岐開始慢慢體會到成長帶來的壓力與煩惱。升入高中的南振岐愉快而又輕鬆地度過了自己第一年的高中生涯,但苦惱隨之而來,而這所有的苦惱都是“追夢未來”。

未來是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命階段都在不停思考的問題。對於年輕人來說,思考未來則有著更加充分的理由——關於未來的美好設想,往往是自身發展的無限動力。在這樣的時刻,南振岐也在思考著自己的未來,隻不過對他來說,未來可能沒有那麼多的路可供選擇。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不平等就是出生的不平等。在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城裏的孩子可選擇的未來道路很多,比如工廠招工、頂替父輩的工作等等;但是對於一個農村的孩子來說,如果不想務農,關於未來的夢想就集中在自古華山一條道——高考之上。進入高二的南振岐也將麵臨高考,也將向自己的未來發起衝擊。迎接他的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失敗;然而,要實現黃土高原人的蛻變,追夢,他義無反顧。

兩次高考:第一次體會到落寞

“對於一個家處甘肅中部幹旱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唯一能改變貧困,跨越龍門,成就未來的路就是考上大學。現在回想起來,自己還是很幸運的。在一次一次的考核和選拔中,兒時的夥伴有很多並沒有機會上學或者是考上大學,到現在他們還在靠天吃飯,無論是在經濟收入還是在生活質量上,我們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想到這些,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非常滿足。”

——南振岐

相比之前的求學日子,高中生活對南振岐來說就已經不再那麼輕鬆隨意了。隨著年齡逐漸增大,眼界不斷開闊,涉世逐漸深入,南振岐有了更多關於未來的思考,壓力也與之相伴而來。作為村子裏同齡孩子中唯一上了高中的人,也就是唯一有可能跳出“農”門擺脫輪回宿命的人,鄉人看他的目光不再那麼平靜,更好像是在看一位未來的大學生,一位光宗耀祖、霞被鄉裏的“公家人”。鄉人的目光對南振岐來講有壓力更有動力,南振岐也知道自己上高中就是為了上大學,為了走出這貧苦的農村,為了改變自己、家庭甚至家族的命運。

大學,這個農村人夢寐以求的地方,似乎離上了高中的南振岐越來越近——至少在鄉人的眼中是這樣。

當時雞川中學高中部沒有高三,就是說高中也是兩年製。在經過兩年的緊張學習之後,高二結束的時候,南振岐就要麵臨人生的一道坎,一次選擇,這便是高考。“文革”結束後不久,整個國家都處在百廢待興的階段,高校工作也處在恢複的階段。當時的高校招生還不能完全滿足報考者的需要,因而在恢複高考的前幾年,高考錄取率非常低。參加高考首先要通過預選來爭取考試資格,當年的南振岐是在經過了雙輪的選拔後,才最終走進了高考的考場。

預選的激烈程度雖不比後來的高考,但也相差無幾。在激烈的競爭中,南振岐所在班級的40多號學生僅僅有12人通過了預選,絕大部分同學都要背負行囊,從此遠離這個象牙塔的前站。等待他們的將會是未知的未來,隻不過提前預知了這條路的苦痛與崎嶇。

在預選考試剛結束的時候,由於心理壓力比較大,南振岐感覺考得不是很理想,以為要失去那次高考的機會了。他甚至還想過會以怎樣的方式和其他那些沒通過預選的同學很悲壯地離開學校,又或者會將自己沒吃完的幹糧送給班上留下來繼續奮鬥的同學。可世事往往難料,在塵埃落定之前誰都不知道最終鹿死誰手。在一番忐忑不安中,預選結果出來了,南振岐的名字赫然在列。南振岐到今天都還記得那天揭榜時的情況,那時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隻要事情沒有最終完結,就可能會有柳暗花明的一瞬。南振岐不用背行李回家,更不用把沒吃完的幹糧送人,而這一切卻在他身邊同學的身上發生著。

時間是1981年,恢複高考後的第四年,剛滿17歲的南振岐就與雞川鄉裏其他五六十位預選上的同學一起踏進了高考的考場。

南振岐是幸運的,因為他通過了預選,最終走進了高考的考場;南振岐又是不幸的,因為他沒有接受較為完備的高中教學。南振岐所在的雞川中學是一所鄉鎮中學,教學方麵基本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特別是當時學校由於師資的薄弱,根本沒有開設過英語課,南振岐他們也壓根沒有學過英語,英語考試的成績可想而知,幾乎就是0分。英語這門主課的失利直接影響了南振岐當年高考的總成績。由於沒有良好的成績作保證,南振岐的高考誌願填得也不是很理想,而且當年整個通渭縣也就招了十多個人。最終的結果是,沒有任何高校錄取南振岐。

曆盡艱難才取得高考資格的南振岐,滿懷信心地走進高考考場,然而等待他的卻是失利,是同大學的失之交臂,那座總在他夢中出現的象牙塔卻在最後一刻遠離了他。對於這一次的高考經曆,南振岐總是很輕描淡寫地一提而過,可是我們能夠從他的眼神中,看出他有多麼的不甘心。高考無果,前途未卜,一直優秀、一直躊躇滿誌的南振岐瞬間沒有了方向。那座閃著金光的象牙塔從他的夢中瞬間沒了蹤影,他想伸手抓住那影子,醒來後卻發現手中空無一物,他陷入了恐慌中。

南振岐高考失利,村裏人看他的眼光也不再那樣炙熱,曾經肯定的眼神如今變得有些異樣,有同情,有鼓勵,有鄙夷,有白眼,更多的是不確定。他們想不通,這個一直優秀的孩子怎麼就摔了這麼大的跟頭?這個寄托了全村人希望的孩子怎麼就辜負了大家的厚望?難道農村人就真的得在土地上度過自己的一生?難道對農村人來講連上學這條路都走不通?怎麼辦?南振岐問自己也問家裏人,可是誰都沒能給他一個肯定的回答。黃岔三個自然社自恢複高考到1981年,就這樣還沒有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