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兒朱元璋曆經人世艱辛坎坷,因為家破人亡,不得已出家皇覺寺,卻又受盡了欺淩……
朱元璋在四處托缽朝不保夕的數年遊方僧生涯後,隻得投奔舅父郭光卿,不想仍是過著忍饑挨餓的日子,於是馬秀英因暗中相助而讓兩人有了那份千古經典愛情……
大鹽梟郭光卿因為抗稅起義而被殺,為他複仇的郭子興初戰成功,在接下來的取濠州戰役中,朱元璋的智勇過人開始讓他嶄露頭角,盡管他是以眾多無辜的西覺寺和尚的生命為代價的……
為了收服朱元璋,郭子興不僅讓他總督軍馬,而且還在中秋之夜設下了溫柔陷阱……
因為小人作梗,無能又膽小的郭子興又要計殺威望日重的朱元璋,不想卻被一個他最最意想不到的人給泄了秘……
那一年,朱元璋十八歲。
那一年,是元王朝最後幾年中的普通一年,這個時候的國家統治者正是元王朝最末時代的那位有名的昏庸無能的君王順帝,不過這個時候,這個曾經輝煌不可一世的超級大帝國並不知道它已經走到了曆史的盡頭,曆史已經讓它的埋葬者都長到十八歲了。
那一年,朱元璋還在鳳陽。鳳陽在這一年裏人禍繼之以天災。這一年是朱元璋命運的轉折點,沒有這一年就沒有日後成為一代開國之君的朱元璋,沒有這一年,朱元璋可能永遠隻是一個在鄉間牧牛的聰明的莊稼漢,但是曆史沒有這樣安排,曆史通過這一年讓朱元璋從此背離了那似乎是從一出生就注定了的莊稼漢的人生軌跡,他在這樣如此倒黴到了極點、痛苦到了極點、艱難到了極點的一年以後,一步步地走進了曆史大舞台,從此成為了千秋風雲人物。
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老漢是個普通的莊稼漢,他和所有的莊稼漢一樣,先是娶妻來家,然後就生子,生了一個又一個,朱元璋是他的第四個兒子,免不得費用日增,任憑他們一家人如何勤且儉地度日,無奈時難年荒,入不敷出,單靠著朱世珍老漢一人,哪裏養得活這麼大一家人?今日吃兩頓,明日吃一餐,忍饑挨餓終究不是個了局,朱世珍老漢便命三個年長些的兒子,到別人家裏做傭工,隻留朱元璋在家。
幼年的朱元璋沒事兒時常到皇覺寺玩耍,寺內的長老喜歡他聰明伶俐,便教他認字習文,朱元璋過目便知入耳即熟,到了十歲左右,居然將古今文字,通曉了一大半。若非如此,他後來如何能解識兵機曉明政體?可是殘酷的生存現狀沒有給他悠閑讀書的機會,十歲的朱元璋便開始自謀生計了,謀生之法便是給人家牧牛,這段生活為朱元璋在日後得了個著名的外號——牧牛兒。
轉眼間那一年就來到了,這一年濠泗一帶大鬧饑荒,同時兼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世珍老夫婦相繼病逝,不久朱元璋長兄朱鎮又罹疫身亡,家中一貧如洗,連備辦棺木的錢都沒有。誰料禍不單行,朱元璋二哥朱鏜、三哥朱釗又染上了疫病,一同去世,偌大的一戶人家隻剩了他與嫂子、小侄兒兩三人,相對涕淚滿襟。十八歲的朱元璋由悲傷而沮喪,日夕彷徨,輾轉躊躇,無路可走中,朱元璋忽然決定投皇覺寺剃度為僧,他在當時想道,那樣倒也免得許多苦累。
皇覺寺長老可憐朱元璋少年落魄,便收下他做了一名僧徒,這樣朱元璋的生活總算是暫時可以有了保障。不曾想沒多久那長老便圓寂了,寺內那些勢利眼的僧徒們瞧不起父母雙亡、家道赤貧、又沒了皇覺寺長老關照的朱元璋,逼得他晝不得食,夜不得眠。到底是年少氣盛,朱元璋忍受不了了,就在一天晚上,悄悄偷了大雄寶殿上的大香爐,背起來一口氣跑出村口。直直跑了大半夜,天色已漸漸發白了才停下來。朱元璋一路狂奔,又背著一隻大香爐,身體自然很是困倦,他瞧見路旁一個土地祠,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走進祠中,往神座下一倒身躺下,朱元璋那年輕的身體還沒有等歇息下來,喘勻幾口氣,竟然就呼呼地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