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目繁多的酷刑和量刑極重的處置,造成了明廷朝野中的極度恐怖氣氛,個個提心吊膽。據說上朝時,太祖要是將玉帶撳到肚皮底,就是要大批殺人的信號,滿朝文武便都嚇得臉無人色,個個發抖;如果玉帶高貼在胸前,就表示他不會多殺人。
太祖還大興文字獄,借以鎮壓不滿意他統治的文人。如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替人作謝恩表,寫了句“作則垂憲”,太祖硬說“則”就是罵他為過賊;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人寫了首賀表;其中有一句是“睿性生知”,太祖將“生”誤視作“僧”,認為是有意羞辱他曾當過和尚,林、蔣兩人自然都被處死了。
太祖認為用如此嚴厲的手段鎮壓臣下、整肅吏治,是治國之初所必要的,但這隻是權宜之汁,不能一直使用,所以到晚年他曾下令嚴禁後人效法,可是有其必有其子,他的四子燕王朱棣在做了永樂皇帝之後,比他做得有過之無不及。
太祖要求臣下寫奏折也要文字簡潔。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萬言書,太祖叫人念了六千三百七十個字後還未聽到具體的建議,全是空話套話官話,頓時大怒,命人把茹太紊叫來痛打了一頓。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繼續讀下去,終於在讀到一萬六千五百字以後才涉及本題,原來茹太素提出了五項建議,其中有四件他認為是可取的,便馬上命令施行。同時,他指出這奏折隻要寫五百多字就夠了,不必寫得這麼冗繁,但又承認自己厭聽冗文而打了茹太紊不對,並讚揚茹太素是忠臣。
太祖得國,武臣立功,要推徐達、常遇春;文臣立功,要推李善長、劉基。自古兔死狗烹,伴君如伴虎,於是那件事的發生也就全在意料之中了,不過當時的事件中人卻並不太明確這個道理。那是在洪武七年,開明王常遇春大敗元兵於野馬嶺,勝利班師。太祖出凱旋門迎接,當日在武英殿設宴,為開明王賀功。入夜,太祖命人從後宮選出十名美女,用香車送到開明王府,並傳旨說:“吾弟凱旋,重入香馨,裙衩十名,輪流侍寢。”可是開明王常遇春一向與王妃蘭氏感情篤厚,是滿朝文武當中惟一不納妾的王爺,所以他不肯接旨,忙命人把這十名美女送回皇宮,並拜本謝恩說:
微臣雖然出寒門,聖潔二字牢記心。
無福承受花容女,留在天庭侍帝君。
不想疑心多且重的太祖見到奏本後非常生氣,以為常遇春是在譏諷自己出身貧寒且留戀女色,本想降旨問罪,但又想到他出生入死戰功赫赫,且顧及到當初結拜的情義和常遇春在朝臣中的威望,不便也不敢輕易動手,遂把一腔怒火全撒到了那十名可憐的柔弱無辜的宮女身上,當即傳旨把她們的雙手砍下,並拔牙割舌,然後派人把二十隻血淋淋的斷手、牙齒及舌頭,送到常府,並降旨曰:
賤女違旨犯天顏,本應淩遲肅宮苑。
念及多年侍君側,暫留殘生看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