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鐵血維政權 (2)(1 / 3)

太祖這一手敲山震虎,殺雞給猴兒看,開明王常遇春又氣又恨又羞又惱又難過,返回邊關後鬱悶成疾,險些喪了命。

千慮亦難免一失喪命

劉伯溫不愧為大智者,他察觀太祖之言色,洞知太祖之心思,所以對於太祖給他的封官拜爵,他總是屢辭不受。李善長雖然有謀有略,卻不過是些小聰明,他官至右丞相,爵韓國公,免不得有些驕態,惹得太祖有意易相,幸而劉伯溫有言進勸:“李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不宜馬上就易換他人。”太祖道:“李善長多次在背後說卿的短處壞話,卿幹什麼還要替他說情呢?朕打算讓卿為右相。”劉伯溫聞言頓首道:“譬如要換一根柱子,必須得有大木來替換,若用小木作柱,不折也得倒,臣實在是個小材,如何能任相?”

太祖道:“你看楊憲如何?”劉伯溫答道:“楊憲有丞相之材,卻無丞相之器。可作為丞相,隻有才幹沒有氣度心胸是不行的。”

太祖又問道:“那你汪廣洋如何呢?”劉伯溫又道:“器量褊淺,還不如楊憲。”太祖又問及胡惟庸,劉伯溫大搖其首:“不可不可,區區小犢,一經重用,僨轅破犁,禍就不淺了。”

可是沒多久楊憲就犯了事,被太祖處死,李善長也被太祖罷了相,太祖仍然是命汪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汪廣洋在相位二年,浮沉於祿位之間,無所建樹,終是沒成什麼氣候,唯獨胡惟庸狡黠善諛,漸漸得到了太祖的寵信。於是太祖幹脆罷了汪廣洋之職,令胡惟庸升任右相。劉伯溫知道後痛哭不止:“胡惟庸得誌,必為民害,但願我言不會應驗,那倒真是百姓之福啊。”

胡惟庸聽說了這話後,懷恨在心。恰好甌閩有塊名叫談洋的地方,一向為鹽梟們聚集的巢穴,劉伯溫因此上奏請設巡檢司,不想鹽梟不服管轄,反而糾眾作亂。劉伯溫的兒子劉璉便據實上奏,可他沒有先向中書省作報告,其時胡惟庸剛掌管中書省的事務,便認為劉璉是蔑視自己,因此更加憤怒懷恨,於是便唆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劾劉伯溫,誣稱什麼談洋這個地方有王氣,劉伯溫想把那兒留給他自己做墓地,因此應加重辟。

太祖雖然多疑,但對這份刑部尚書吳雲彈劾劉伯溫的折子似信非信,於是他隻把劉伯溫奪了俸,便算作了案。可劉伯溫卻因此憂憤成疾,又沒有及時地請醫服藥,後來就總是覺得有什麼東西痼積胸中,以致飲食不進,漸漸的這個病越發地重了,於是太祖遣使護送他回歸青田,可憐一代大軍事家不過月餘便逝世了。

後來胡惟庸的真謀反大案敗露,在徹底追查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劉伯溫是中毒致死,並且計出胡惟庸,太祖很是惋惜,怎奈木已成舟,悔之也不及了。劉伯溫確實是並非沒有學識智慧謀略,當然如後人所傳誦的什麼說他能知未來、善斷前生,也確實是過譽之詞,假如劉伯溫真能前知後算預曉天上人間事,又何致於為惟庸所謀斃呢?

小圖畫大禍根

胡惟庸當年的發跡倒果然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盡管他自己也號稱能算善預的,可好運來得太突然也太理想了,真讓人連想也不敢想。那一年的新年元宵節,因為恰巧常遇春取了山西,太祖心裏高興非常,便和馬後、惠妃等設宴相慶。到了晚上,萬裏無雲,月光如晝,太祖乘著酒興,帶了宮人廖貞,悄悄地溜出了安寧門,到街市上去玩耍。

那個帝都城中的元宵節的晚上,家家燈火輝煌,鑼鼓喧天,很多商家還在街道上紮著燈景,堆著鼇山,真是火樹銀花,熱鬧非凡。元宵鬧燈的風俗據說是宋朝流傳下來的,每年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東京城裏金吾不禁,通宵達旦,任士女遊覽。什麼迎燈鬧月,到處城開不夜,直到元末明初,這鬧燈的風俗依然如故,所以百姓們就把迎節燈都做得爭奇鬥巧,那燈景也就越發地精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