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出身卑微美國創業(1)(1 / 3)

時代變遷

1848年,激烈的革命風潮席卷了歐洲大陸,時代進入轉型期。

2月24日,巴黎人民攻進圖勒裏皇宮,促使第二共和政權成立,且於宮殿的牆上寫著:

“巴黎人民將自由、平等、博愛推展到全歐洲。”這“嶄新的福音”傳到斯德哥爾摩、莫斯科、塞爾維亞,以及都柏林。

雖然有人預測保守的統治階級會垮台,但反動勢力的退卻是暫時的,革命浪潮不久即被鎮壓。

拿破侖三世從英國回國就任第二共和總統後,巴黎的革命旋風即吹遍意大利、德國及奧地利等國。3月,維也納的革命也洶湧澎湃起來,保守反動的中心人物——梅特涅垮台,這個奧地利宰相被迫易容逃往英國。

英國也因無產階級參政運動的“民權主義運動最後大突擊”而頒布戒嚴令。意大利爆發了脫離奧地利統治的獨立運動。另外,匈牙利的馬劄爾人也奮起反抗。舊時代敲起喪鍾。隨著平民階級對特權階級的大反攻,新民族主義開始興起、勃發,舊時代開始崩潰。

而就在這一年,加州內華達山中發現金礦。

正值移居匹茲堡的安妮姑媽寄給安德魯·卡內基母親的第三封信送達時,卡內基的雙親正由於“社會主義運動”的挫敗而遭受嚴重的打擊。

安妮的前兩封信,分別是在她赴美之後的距今前4年和2年寄來的。“此處工作機會有限切不可貿然前來匹茲堡等地”,前兩封信警告他們不能赴美,措辭甚為嚴厲。而這回卻很明顯指出,時機業已成熟,遂鼓勵他們作移民的打算。

經徹底商量,卡內基的雙親決定離開久居的故鄉鄧弗姆林,移居匹茲堡,此時是1848年4月,卡內基12歲。

父親威爾(威廉)雖然決意移民美國,但臨到要變賣家產,舉家遷移時,硬是狠不下心拍賣那些已經報廢的紡織機,總有點依依不舍,而剛強的母親,毅然強行低價賣掉那些物品。

鄧弗姆林約在北緯56°線通過的位置,在世界地圖上較莫斯科更為偏北,在細長的福斯灣的最深處,是蘇格蘭的古都。這裏遍地是粗硬的岩石,上麵長滿了矮鬆及杉木等。

鄧弗姆林的北方盛產煤,南方一帶為農場。

農場出產馬鈴薯、燕麥及少量的小麥。父親不喜歡農事,故經營紡織廠。該城可以說是以家庭紡織工業起家的。他們專門織絲綢及亞麻以及蘇格蘭格子布,遠銷世界各地。

卡內基出生時,家裏的樓裏陳列著數台紡織機,且雇傭了幾名工人。但那時正值政治與經濟轉型期,英格蘭的蘭開斯特及利物浦等新興機器紡織企業排擠家庭工廠,遭受此打擊,鄧弗姆林的紡織業日漸衰頹,工人陸續被解雇。

離開紡織工廠後,附近的年輕人紛紛拿起鎬、鍬,轉往煤礦及鐵工廠謀生。

卡內基的其它親戚相繼離開鄧弗姆林移民美國,在卡內基家族中的一部分人成為美國移民之後,而威爾一直到最後才移民,這也許可能是其割舍不下,或是對手工紡織業仍抱著一絲希望。當然,或許威爾內心仍在期待著社會主義運動。

卡內基的母親瑪琪(瑪格麗特的昵稱)以縫鞋為副業,工作場所設在家中的二樓。每當母親工作忙碌時,卡內基總在一旁幫忙穿針引線,還在吃奶的弟弟湯姆則在搖籃裏香甜甜地睡著。

每天一大早卡內基就起床。由於沒有自來水,一切用水都是在附近僅有的一口井排隊打來的。每天,卡內基都要用大木桶,來回挑幾次水,而後才吃早飯、上學。

他曾因詩歌朗誦會上的優異表現而獲得獎學金。

1848年,蘇格蘭有188233人移民美國。他們分乘幾百艘船隻,遠涉重洋,駛向美國。蘇格蘭經濟惡化由此可見一斑。

當帆船一駛離蘇格蘭,大家因暈船都躺下了。唯獨卡內基身體狀況良好,因而倍受船員們的喜愛。

因為卡內基幫著船員做了一些雜事,所以能享受到一般旅客所沒有的特別餐點。五歲的弟弟湯姆和母親一塊住在女性船艙,卡內基與父親住男船艙。打開甲板的艙口,順梯而下,就置身於這個客艙的黑暗之中,舉步行走得躬背傾腰,否則就碰頭。總之,這是一次愉快的海上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