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布勞恩,美籍德國火箭專家。在他的領導下,人類首次登上了月球,他由此被譽為“現代航天之父”。
1912年3月23日,布勞恩出生於東普魯士的維斯茲。其父馬格努斯·布勞恩是一位男爵,曾任省議會議員,後來又成為魏瑪共和國的內閣成員和農業部長。其母埃米·馮·瑰斯托普出身瑞典貴族,是一位極有學識和教養的女士。她能熟練地使用六種語言。布勞恩從小受到了父母的良好教育,這為他後來的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小時候,布勞恩很愛玩遊戲。他經常和哥哥在家附近的鞭炮攤上買小衝炮玩。玩衝炮的遊戲引起了布勞恩兄弟倆對做遊戲火箭的興趣。有一次,布勞恩兄弟倆在玩耍的過程中不慎將其中一支遊戲火箭發射到了水果攤上,把水果攤炸得一片狼藉,他倆因此受到了懲罰。哥哥從此放棄了這種火箭遊戲,但布勞恩卻沒有罷休。第二天,他發射了一支小火箭焰炮,這次落在了麵包鋪裏。不久,他製造了一場更大的混亂。他將6支特大號的火箭焰炮綁在一輛滑行車上,然後點燃,那車子完全失去了控製,背後噴著如彗星般的火焰往前猛衝,直到最後火箭焰炮完全燃燒幹淨後,滑行車才停了下來。這下可闖了大禍,他被人送進了警察局。幸好父親地位顯赫,出麵交涉,才使他免於懲罰。回到家,他被父親狠狠地訓了一頓,要求他把心思全部用在功課上,不要再去搞火箭了。布勞恩當麵點頭答應了,但後來又依然如故,父母拿他沒辦法。
上學期間,布勞恩對數學、物理等理科課程毫無興趣,相反對藝術、音樂等功課倒學得很認真。後來有兩件事改變了他對功課的愛好,也影響到了他的一生。有一天,母親送了他一個小望遠鏡,這個小禮物使他愛不釋手。布勞恩天生想像力就極為豐富,晚間他拿著望遠鏡對準夜空,心想,如果哪一天人類能夠飛上太空,那該多好啊。有了望遠鏡後,每天晚上他都拿出觀察星象1~2小時,對宇宙充滿了好奇。
後來有一天晚上,天文雜誌上的一則廣告引起了他的關注,那是關於推薦一本新書《飛向太空的火箭》的廣告。布勞恩立刻函購了這本書。這本書很薄,隻有92頁,是赫曼·奧伯特寫的。第一部分盡是些奇怪的數理公式,對此布勞恩毫無興趣。第二部分有幅火箭的構造圖,還有不少五花八門的數學物理公式。真正引起布勞恩興趣的是第三部分,書中詳細地闡述了火箭如何擺脫地心引力,自由地航行於太空,到達太陽係行星的理論,還描述了太空船、太空中的補給站以及太空人所要配備的衣服,並預言太空探險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實現。這一部分給布勞恩展示了一個前所未聞的新天地,他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突然萌發了一個大膽的念頭:一定要製造一個可以載人飛向太空的火箭。他知道,要實現這個理想,必須先學好數學和物理。從此以後,布勞恩迎難而上,努力學習,不久,他的數學物理成績很快就躍居班級前列。
1932年春,布勞恩從夏洛滕堡工學院畢業,獲得了航空工程學士學位。當年夏天,他又轉入柏林大學,學習物理和天文學。兩年之後,22歲的布勞恩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了。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理論和實驗,這篇論文被評為特優。但出於對軍事安全方麵的考慮,這篇論文用了一個隱晦的題目《關於燃燒實驗》。直到“二戰”之後,它才得以公開發表。
畢業後,布勞恩很快被德國軍事部門委以重任。希特勒取得政權以後,為了征服全球,更加重視布勞恩的研究工作。但直到二戰結束,火箭的研究工作進展依然不大。盟國占領德國以後,布勞恩等許多火箭方麵的高級專家被美國收編了。1945年9月中旬,布勞恩及其研究小組的114位科學家抵達美國。從此,美國的航天事業又多了一群幹將。但布勞恩在很長時間內未受到重視。
冷戰開始以後,美蘇在各個領域開始了較量。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一枚直徑為60厘米、重90千克的金屬球進入地球軌道。這粒發亮的小球,是人類第一枚人造衛星。它的發射,揭開了太空紀元的序幕。1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第二枚人造衛星,還帶著一隻叫“萊伊卡”的母狗,狗的心髒跳動和呼吸聲音從衛星傳到了地球。蘇聯的成功令美國感到十分難堪,公眾的責難聲由抱怨發展成咆哮、怒號。在這危難時刻,美國政府仍然不肯重用布勞恩,直到美國海空製造的“遊騎兵”火箭發射失敗以後,艾森豪威爾總統才將機會給了布勞恩領導的火箭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