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初,華光Ⅱ型係統在展覽會上剛一亮相,就被新華社大膽采用了。這是華光係統第一次進入試用狀態,既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華光Ⅱ型係統每天要處理14萬多字的新聞稿。新聞稿不同於普通文稿,時間性極強。郵車每天清晨都準時來取稿,不能有絲毫延誤。華光Ⅱ型係統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嗎?王選心裏又興奮又緊張。
國內的電腦市場上,從微機到大、中型計算機,幾乎全是進口貨。數十種國產計算機產品靜靜地躺在倉庫裏無人間津。外國計算機設備仍然像潮水般地湧向中國海關,大有一舉衝垮中國電腦工業的勢頭。不少人認為,到了那時,華光係統將無立錐之地,隻能徹底瓦解。
更令人感到擔心的是,王選在《人民日報》專家論證會上的失敗。《人民日報》自1983年就考慮引進激光照排設備,以實現編輯排版現代化。1984年召集專家論證會。專家們爭論的焦點是要不要引進國外激光照排設備。主張引進的意見,在論證會一開始就占了優勢。他們認為,《人民日報》是黨中央的喉舌,是中國影響最大、發行量最高的綜合性報紙。照排係統的任何差錯都會引起嚴重後果。而國產照排係統至今不過是樣機和展品,能否達到真正實用的水平,現在還很難預料。即便研製出來也必然是落後的,無法與先進的英美電腦公司所生產的照排係統相匹敵。
王選在發言中力排眾議,極力主張選用華光係統。他引用一係列數據表明華光係統的優越性,但仍未能扭轉論證會的傾向。有人認為王選不過是在進行“王婆賣瓜”式的自我吹噓。
“華光”照排係統在《人民日報》的論證會上遭到失敗之後,華光係統的處境更趨惡化。因此,王選深知新華社能否用華光Ⅱ型照排係統順利排出日刊,已成為決定華光係統成敗的關鍵一仗。王選決心背水一戰。在電子工業部主持召開的製定“七·五”規劃會議上,他鄭重宣布:明年2月1日,如果華光Ⅱ型係統還不能在新華社排出日刊,我們自動放棄“七·五”攻關的經費,“統統不要,分文不取!”
北大漢字信息研究室及協作廣的科技人員,都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全力以赴地參加了大決戰。
1985年2月1日,新華社用華光Ⅱ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係統連續運行排印出《新華社新聞稿》日刊和《前進報》旬報。Ⅱ型係統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5月,中國計算機界,新聞界和出版界一百多名專家,出席了國家經委主持的鑒定會。專家們對華光Ⅱ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係統進行了嚴格的測試和審查之後,鄭重宣布:華光Ⅱ型編排係統是我國研製成功的一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項目。它開創了我國印刷技術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我國各大報刊都報道了這一重大新聞,並宣布華光Ⅱ型係統即將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那些聳人聽聞、喧囂一時的凶險預言一一破產了。華光係統不但沒有垮台,而且在中華大地上站穩了腳跟。
接著又傳來一個喜訊:華光Ⅱ型係統被評為198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在一片讚美聲中,王選卻以十分苛刻的目光對華光Ⅱ型係統橫加挑剔:體積大,外觀不秀麗;主機硬盤對機房的要求過高;軟件要進一步改進提高,它還應付不了對開大報及版麵複雜的科技版;滾筒式激光照排機也不過硬,有時還出毛病;用戶也太少了,全國隻有五家。
王選冷靜地宣布:如果把華光I型係統的樣機視為零的話,那麼華光Ⅱ型係統隻不過是開了一朵小花,結了一個小果子!
於是,他和夥伴們又馬不停蹄地發起新的攻堅戰——發展小型化的華光Ⅲ型係統,進一步提高係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提高排版軟件的功能。
他以身作則,分秒必爭。平時沒有節假日自不必說,春節期間,大家都休息,幹擾最少,這段時間成了王選工作效率最高的工作日。華光係統中很多技術難關都是在這時突破的,一些難度最大的設計方案,也都是在這時完成的。
1986年春節,王選因在山東濰坊計算機廠勞累過度,患肺炎,高燒39℃,在病床上打點滴度過了春節。
1987年春節,王選在完成Ⅲ型機微程序設計的同時,又巧妙地構思了空心、旋轉、勾邊等一係列美觀新穎的字體設計方案。
在華光Ⅲ型係統的攻堅戰中,北大漢字信息研究室的年輕一代科研人員在實踐中嶄露頭角。他們在研製數學版、化學版的軟件過程中,都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對此,王選特別高興。他說:“我們研究室裏年輕一代的崛起,比華光係統本身的成果更令人欣慰!”
1985年11月,華光Ⅱ型係統通過鑒定不過才半年的時。間,濰坊計算機公司在北大的支持下,向用戶提供下第一套華光Ⅲ型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