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華光Ⅱ型係統相比,Ⅲ型係統不僅體積小,外觀小巧漂亮,而且在技術指標和功能方麵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它不但能排大小報刊和辭典,還能排那些帶有複雜數學公式、化學方程式以及各種表格的科技書刊。價格也大幅度下降,朝小型化、實用化和商品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王選認為華光係統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可以實現輸出對開的日報。但這需要有一個實踐的機會;以便進一步開發和完善華光係統編排大報的功能。
大報紙跟一般書刊可不一樣。它的日發行量高達幾十萬甚至數百萬份,萬一卡了殼——哪怕隻延誤一天,也會引起讀者的騷動。況且,用激光照排係統輸出整頁中文報紙,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日本及歐美各國當時都在加緊研製,但沒有一家獲得成功。誰敢擔當如此巨大的風險,輕易上華光係統?
“我們第一個上‘華光’!”首都報業中,第一個站出來裝備華光係統的是《經濟日報》印刷廠。1987年初,《經濟日報》印刷廠購進的兩套華光Ⅲ照排係統先後安裝調試完畢。為以防萬一,工廠仍然保留了全套鉛排工藝。
1987年5月22日,在共和國的首都,在《經濟日報》印刷廠的激光照排車間裏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整頁輸出的中文報紙!
—時間,《經濟日報》的版麵成了全國最漂亮,最富於變化的版麵。它的標題字字體之多,居全國之冠,豐富多彩,賞心悅目。
《經濟日報》的時效更是驚人。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全文達34,000多字。各大報社在收到新華社電訊稿之後,即使立即召集一批最熟練的印刷工人,也得苦戰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排版任務。隻有《經濟日報》,借助華光係統的威力,在收到電訊稿之後,僅僅用20分鍾就在照排車間完成了全部排版任務!
廠房占地麵積也大大縮小。過去擁擠不堪的廠房,現在綽綽有餘。勞動生產率更是今非昔比。原來鉛排作業的夜班需要35人,現在照排車間隻需1人排字,1人拚版。兩套班子才4個人,再加1名領班,總共5個人就夠了。
印刷廠的經濟效益也顯著提高。1988年,每天輸出成品50萬字,清樣200萬字。與此同時還承擔著33種報紙、11種期刊的編排任務。與同等任務的鉛作業相比,可減少廠房麵積68%,用人減少60%,耗電量減少68.7%,成本下降27%,年利潤達200萬元。1989年的日排字量達80萬字。年產值達700萬元,年利潤250萬元,人均利潤突破了萬元大關。
1988年7月,《經濟日報》印刷廠又爆出一條轟動全國的新聞:經濟日報印刷廠賣掉了鉛字,全部廢除了鉛排作業,成為中國第一個甩掉鉛字的印刷廠。人們歡呼著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歡笑著躍入電與光的時代。.從1981年王選發明激光漢字編排版係統原理性樣機(即華光Ⅰ型機),通過國家鑒定後,到1991年又相繼推出了華光Ⅱ、Ⅲ、Ⅳ型和新一代方正91電子出版係統。
王選成功的關鍵在於,在強烈的科技創新意識,發展機遇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的驅動下所作出的一係列決策。當華光Ⅰ型機問世時,他已謀劃著要實現研究成果向商品的轉化;而當華光Ⅱ型機被一片讚譽聲環繞,有入主張停下來喘口氣時,王選卻洞悉到:停頓就意味著失去市場,意味著失去發展的機遇。他沒有鬆勁,從而也就在不斷開拓進取中獲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
1988年投放市場的華光Ⅳ型采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字形複原速度高達710字/秒,(對於100×100點陣),是國產照排係統走向成熟的標誌。方正91係統則采用集成度更高的專用芯片,體積更小、速度更快。1993年推出的方正93係統是北大方正十多年最重要的技術突破,采用了國際標準頁麵插述語言PostSeripi2,並研製了0.7微米線寬的手用協處理器芯片,其複雜度為方正91芯片10倍以上。這一係統能在8—10分鍾內出四開一版分色片,在中文彩色出版物的輸出速度方麵世界領先,引起了海外中文報業和印刷業的強烈興趣,並很快進入了海外市場。1990年,6月,采用華光Ⅳ的香港新晚報成為港澳地區第一家全部版麵都用電腦編排的報紙;1992年1月,采用方正91彩色照排係統的澳門日報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彩色照片與文字合一處理的中文日報。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何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問題上,王選也是深謀遠慮的。他選擇一條科工貿一體化的道路,把科技人員、生產廠家和用戶緊密聯係在一起,這樣在開發——生產——商貿不斷良性循環過程中,他始終站在了科技的前沿,掌握著商戰的主動權,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