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民出生於中國河南南召縣。他發明“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技術,實現了漢字電腦化。
少年時,王永民在南召一中求學,聰明好學,深受老師的喜愛和同學們欽佩。他的各門成績基本保持在98~100分之間。教物理的老師曾因他自製靈巧的小火柴槍而對他另眼相看。他自製的精致小木箱除了他自己誰也打不開。那時,他常為中國人發明創造成果太少而感慨,他曾經向同學們傾吐過這樣的豪邁誓言:“翻開我們的物理、化學、代數、幾何課本,上麵印的都是外國人的頭像,我們中國人為什麼不能有偉大的發明創造?我們力爭也要把自己的頭像印在教科書上。”
遠大的理想產生強大的動力。王永民調到南陽地區科委以後,通過大量的實踐研究認識到,漢字電腦化問題隻有采取漢字編碼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漢字輸入問題。他向地區科委領導主動請纓:“請把漢字校對照排機輸入鍵盤這個任務交給我吧,我立下軍令狀,搞不出名堂誓不為人!”從此,他開始了在崎嶇山路上的攀登。
1978年王永民請求任務後,整天與天書般的《甲骨文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文字工具書作伴,對漢字的字源和構字規律作了曆史性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選取《現代漢語詞典》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密布在其中的一萬二千多個漢字,逐字拆分,反複考證,把組成每個字的“字根”一一抄錄下來,共抄了五六萬張卡片,然後再歸類統計,登錄排列。他首次發現一萬二千多個漢字是由六百多個字根像搭積木一樣搭成的構字規律。接著又花了三年時間,對六百多個字根進行歸納、合並。每減少一個字根,都要把國家標準的七千多個字重新編碼;每壓縮一個鍵位,就必須把數萬張卡片推倒重來,直至搗騰七八遍才告一段落。王永民踏著那垛豎起來足有十米局的卡片之山,把六百多個字根壓縮到140個鍵、90個鍵、75個鍵……直至鍵位達到國際上計算機通用的標準位——26個鍵,終於,他使中國漢字登上了國際電腦的殿堂。
1983年10月,王永民帶著他的“五筆字型”漢字計算機,走進了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大殿,首次參加有34家研製單位出席的中文信息處理國際研討會,並在此展覽。
兩天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會代表團的負責人,帶領一批外國專家走到“南陽”這個小牌下,要親自檢驗了。他們問道:“你一分鍾能打54個字嗎?”這是當時世界上漢字輸入法的最高水平數字。王永民的電腦操作員充滿自信地回答:“恐怕不止。”
為了避開死記硬背之嫌,測試選用外賓自帶的資料作樣本,采用準確的日本電子表計時。王永民的操作員目視文稿,手指輕盈擊鍵,熒光屏上飛快映現出一串銀白色的漢字。看表:4分10秒,數一下漢字:467個。每分鍾平均112個字!
又經過幾次檢試都沒有什麼變化,美國電機和電子工程師學會會長理查德·高思博士不由自主地翹起大拇指對王永民說:“你的方案最好!”
1984年9月,王永民接受邀請,去美國參加全美軟件展覽會。9月19日,他又應邀趕往高聳入雲的聯合國總部大廈,在那裏作了“五筆字型”的精彩表演,使聯合國在場的官員為之驚歎。1987年5月12日,在金碧輝煌的人民大會堂,有關負責人宣布“五筆字型”是我國第一個獲得美國專利的電腦中文輸入技術。
迄今為止,在海外的聯合國總部、中國駐外使館、領事館全部使用了“五筆字型”軟件;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香港的中文報紙都采用了“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技術;美國、英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的華人對“五筆字型”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並開始使用它。
現在,“五筆字型”的換代產品“王碼”已成為我國裝機最多、應用最廣的漢字輸入技術。王永民因此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