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好似天書中的符號。就是網蟲看了,頂多覺得這幾個英文字母眼熟,至於它在因特網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專業人士,沒有人會去深究。不過,在任何一件對人類的生存形態與生活方式會發生影響的事件背後,總有人具有使命感。TCP/IP的發明人文特.瑟夫一直用心思索,怎樣編寫主機與主機之間規範語言軟件,以實現計算機間的交流。在一次學術會議的休息時間,突然靈感驟至。瑟夫連忙拿起一個舊信封在背麵胡亂畫出個草圖。正是在這張普通的紙上,瑟夫提出了能夠連接不同網絡係統的“網關”(Gateway)的概念,為TCP/IP協議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瑟夫和另一位學者卡恩一起構建了TCP,後來又不斷將其完善,使TCP成為標準,並走向世界。瑟夫與同仁的努力,為因特網插上起飛的翅膀。
文特·瑟夫出生於1943年6月23日。在洛杉磯聖費爾南多穀地區上中學時,他與斯蒂夫克洛克認識,並成為好友。兩人都酷愛科學,周末經常泡在一起做三維棋盤成色彩觀察實驗。
1960年左右,雖然還在念高中,但斯蒂夫已獲準使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計算機實驗室。周未,瑟夫就跟斯蒂夫去。一次實驗室大樓已鎖,隻見二樓有扇窗開著。“接下去,我就知道文特已站在我的肩膀上。”斯蒂夫回憶道。
大學畢業。恰逢IBM招人,他就進了IBM洛杉磯公司,為一個分時係統搞係統工程研究。很快他就發現自己肚裏的墨水不夠,瑟夫就投到他論文導師愛斯金的門下。當時愛斯金與ARPA簽有研究協議,研製一台超級計算機,專用於監測另一台機器上的程序執行情況。這成了瑟夫的論文課題。1968年夏,斯蒂夫在UCLA和瑟夫一道工作,標誌著他倆從此與計算機網絡結下不解之緣。
1968年秋,該課題轉至克蘭羅手下,他用ARPA撥來20萬美元設立網絡測試中心,負責ARPA網計劃中大部分機器性能測試和分析工作。克蘭羅召集了40名學生為他幹活,瑟夫和斯蒂夫無疑是其中的老大。另外還有喬波斯德爾。
當時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編寫主機——主機規範語言軟件,以實現計算機間的交流。1968年夏,ARPA網四個網點的一小群研究生聚在一起,談論ARPA網。不久,他們開始自稱為“網絡工作小組”(NWG),聚集全國通信編程人員中的精英,為聯網主機的操作規範達成統一意見。他們創造出了一係列新術語,比如“協議”(Protocol)。但前幾次會談並無實質性進展。
轉眼到了1969年底,NWG還未拿出規範語言。為了在12月交差,小組拚湊趕製出一份Telnet,用於遠程上網,但功能有限,比較基礎。
真正的革命突破留給了瑟夫和鮑勃·卡恩。1970年初,他碰到BBN公司的主持中介信息處理器安裝調試的硬件專家鮑勃·卡恩。兩人一見如故,一起在UCLA做測試。卡恩需要什麼軟件,瑟夫馬上玩命把它編出來。他倆為電腦網絡間的協調問題絞盡腦汁,看怎樣將不同的網絡焊接得天衣無縫。
1973年春天,瑟夫去舊金山大飯店參加會議。在休息室過道裏,等候下一輪會談。突然靈感驟至,連忙拿起一個舊信封在背麵胡亂畫起來。正是在這張普普通通的紙上,瑟夫提出了能夠連接不同網絡係統的網關(Gateway)的概念,為TCP/IP協議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時,他與卡恩就如何建造一個網中之網已談了幾個月,而且也與其他小組有許多交流。兩人都想到用一個“網關”來幫助係統之間的路由選擇,“網關”概念確立後,下一個難題是包傳輸問題。當時瑟夫的那張草圖確立了技術的突破。
1973年底,論文大功告成,題目為:“關於包網絡相互通信的協議”。在這篇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中,瑟夫和卡恩首次提出TCP協議。這就有了電腦網絡“聯合國憲章”。在署名問題上,倆人決定讓上帝作主,擲了一枚硬幣。結果瑟夫受到了垂青,他贏了。當然,他贏得的不僅僅是一個署名,而且後來一堆堆接踵而至的榮譽。
1974年5月,論文發表。就像7年前羅伯茨勾勒出ARPA網初步設想一樣,這是一個革命性的事件。論文描述了傳輸控製協議(TCP),還介紹了網關的概念。有了TCP,跨網交流才成為現實。如果TCP足夠完善,任何人都可以建造起任意規模和形式的網絡,隻要網上有能為信息包作解釋並選擇路經的網關機器,人們通過它就能與任何一個網絡交流。TCP成為開拓世界的技術,為因特網插上了起飛的翅膀。
當然,瑟夫是TCP的真正推動者。他和卡恩一起構建了TCP,後來瑟夫又不斷將其完善,使TCP成為標準,並走向世界。就這一點來說,瑟夫是真正的“因特網之父”。
1972年,瑟夫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計算通信大會上,他作了公開演示,使公眾第一次看到包交換技術和遠距離計算機交互技術。這一年,他離開UCLA,加入斯坦福大學,擔任該校的計算機和電氣工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