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文特·瑟夫:因特網TCP_IP協議的發明人(2 / 2)

1974年論文發表後,瑟夫繼續深入研究,將TCP變成更詳細的規範使人們可以為它開發多種軟件。1976年,他離開斯坦福大學,加入ARPA。在1976年至1981的任期內,他在因特網與網絡相關數據包和安全技術的開發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測試、分析、規劃、組織集體討論,然後又回到製圖板上。

1977年7月是重要的裏程碑。在南加州大學的信息科學研究所(ISI)裏,瑟夫和卡恩等十餘人舉行了一次有曆史意義的試驗。當時全美國有三個電腦因特網,第一當然是阿帕網,另外還有兩個,一是無線電信包網,一是衛星信包網。瑟夫他們的試驗就是要通過電腦“聯合國憲章”把三者聯起來。一個有數據的信息包首先從舊金山海灣地區,通過點對點的衛星網絡跨過太平洋到達挪威,又經海底電纜到達倫敦,然後通過衛星信包網,連接阿帕網,傳回南加州大學,行程9.4萬英裏,這次試驗沒有丟失一個比特的數據信息,瑟夫和卡恩他們一舉成功!

1978年初,瑟夫在ISI主持召開TCP會議。會議間隙時,他和波斯德爾、科恩及另一個同事,在走廊交流。“我們靠著走廊的幾個大紙箱站著,一邊就在紙箱上畫起圖表來。”當繼續開會時,他們就向小組提交建議:將傳輸控製協議中用於處理信息路經選擇的那部分功能分離出來,形成單獨的因特網範圍協議,簡稱IP。1978年,TCP正式變為TCP/IP。

初期,“Internet”意指任何使用TCP/IP協議的網絡,而“Internet”則專指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由許多使用TCP/IP的公用網絡互聯而成的網絡。到80年代中期,歐洲、加拿大也開始與美國政府主持的網絡互聯。於是“因特網”(Internet)開始意指這個鬆散廣大的世界性TCP/IP因特網絡。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經理,此人負責MCI的信息開發工作。“他想建立一個數字式郵政服務,我立即被這個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離開DARPA,加盟MCI,去擔任MCI數字信息服務的副總裁。他的離去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和反響,一位同事甚至為此而哭了。“文特是我們無形中的頭兒,我們需要他。”另一位同事說。

瑟夫在極為關鍵時刻離開的ARPA網準備正式轉換成TCP/IP係統,據傳國家標準署考慮為網絡互聯建立一套新標準,取代TCP/IP,這就是OSI參考模型。OSI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開發,是由地位鞏固的官僚們,居高臨下甚至是蔑視一切的情況下發布的。他們認為TCP/IP和因特網隻是一種學術玩具,但瑟夫等人堅持反對OSI,因為它劃分過細,十分複雜,而且僅僅是個設計,從未試驗過。“OSI的一切都是非常抽象的,學究氣十足。他們所用的語言浮誇到不可思議的程度,簡直讀不下去。”

而TCP/IP是實踐的結晶,也是合作研究的產物,不是像OSI那樣在一大堆委員會裏產生出來的“大駱駝”。OSI經常舉辦國際會議,對瑟夫等人來說,真是一番痛苦的經曆。“我在會上不停地寫反對意見。”

因特網的魅力在於交流規範的簡單方便,而瑟夫的魔力在於:他美言善誘,軟硬兼施,最終讓用戶采用這種規範。

1983年,瑟夫曾勸說讓IBM、DEC、HP支持TCP/IP,但都遭拒絕,而采用了OSI。他們認為TCP/IP隻是一項研究試驗。不過最關鍵的是,國防部選擇了TCP/IP。

1983年1月1日,ARPA網正式轉換成TCP/IP係統。這次轉換具有裏程碑意義,恐怕是此後幾年中因特網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事。有了TCP/IP,網絡可伸展到任何地方,數據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一個網絡送到另一個網絡。

1988年,也就是5年後,ISO終於製定出開放係統網絡互聯標準。連美國官方也將OSI作為官方標準。歐洲更是趨之若鶩。看來,OSI要想壓倒TCP/IP,但是借助Unix的威力,TCP/IP已無所不在。憑著它無聲而凶猛的衝擊,TCP/IP擊退了ISO的強攻。“標準隻能被發現,而不能被頒布”,這就是因特網的新規則。

1989年,瑟夫向Interop展覽會場走去,他第一次感受到因特網被科學界和研究界以外的世界所歡迎。“我們注視著這一切,感到我們手中握著一枚火箭。”

ARPA網不再是中心,因特網已變成了網狀結構,輻射全球。一場革命一觸即發,瑟夫幸運地站在了這場革命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