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前 言(1 / 2)

左宗棠生活在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他出身貧寒,在逆境中自學成才,經曆了許多磨難,人過中年才踏上仕途,靠著自己的才幹,登上了清朝政府中漢人所能擔任的最高職位。他未曾接受職業軍人的教育和早期訓練,但他成為他那一代中國人中首屈一指的軍人。他不僅在他的祖國打造的所有最偉大的鬥士中贏得了顯著的地位,而且還成就了一個大政治家的偉業。他在遭到戰爭破壞的廣袤土地上致力於安撫和重建,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左宗棠跟外國人交往不多,他工作的領域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西方觀察家的視線。他在大清帝國的西征中創下的豐功偉業,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隻是偶然被人提及。有人說他“排外”,這個字眼對於19世紀末葉僑居中國的外國人而言,具有某種特殊的涵義。這種評價沒有成為促使人們對其生平產生興趣的顯著動力。

左宗棠去世後的大約二十五年間,社會的迅猛發展導致大清帝國的衰亡,這個趨勢進一步掩蓋了左宗棠為了挽救帝國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舊政權壽終正寢以後的社會進程,自然會聚焦於當代的事件,淡化了那些為明顯已經失敗的事業而貢獻力量的名人們所做的努力。於是左宗棠很少受到關注,幾近被人遺忘。

在當時的環境下,左宗棠的生活與奮鬥被中國人擱置到一邊。他於1885年去世之後的若幹年內,整個帝國都在緬懷他,歌頌他的功績,但是隨著舊政權的消亡,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麵。高漲的革命熱情形成一股大潮,把矛頭指向上一代的偉人,因為他們服務於異族人的王朝。推翻了清朝統治的那場起義,在某種程度上被漢人視為太平天國運動的延續。成功推翻了清朝統治的這一代人,很難指望他們讚賞那些把源流運動打敗的人們所做的勳業。然而,盡管本世紀的這場革命無疑在某些方麵植根於太平天國運動,但兩者的理念相去甚遠。太平天國的目標是推翻一個朝代,而不是推翻一種體製。

由於時間的冷卻效應,近來可以看出一種趨勢,中國人在用比較冷靜的眼光考察上個世紀的領袖人物。對於左宗棠、曾國藩及其同代人的生平和奮鬥的興趣正在逐步升溫。

左宗棠是一位儒家學者,畢生致力於增進對儒學的理解並貼近儒家的生活方式。他無私奉獻的對象是忠君愛國的理念,而不是清朝。中國的儒學體係可以追溯到孔子,它滲入中國的靈魂,比任何對應的體係在任何其他國土上的影響,為時更長並且更為透徹。未來的情況不好斷言,但可以大膽斷言的是,在過去,任何一個中國人,隻要他的生平奮鬥受到儒家學說的鼓舞和指導,他就不會被後人長久地釘在恥辱柱上。

在偶然查閱有關中國的西北和新疆南部與中部的文獻時,我對左宗棠產生了興趣。此人在收獲季節之間指揮一係列征戰,為大清帝國收複了大西北的省份。在下一次進軍之前,他按兵不動,留下足夠的時間為部隊播種和收獲糧食。然而,關於左宗棠這種新奇的戰法,能夠找到的英語文獻實在太少,隻能在漢語文獻中尋找有關西征的較為完備的資料。本書的部分初稿是提交給北平中文學院的論文,作為學位申請的部分成果,標題為《左宗棠與平回》。

論文涉及左宗棠在西北的征戰,用較小的篇幅介紹了他早期對太平天國的征戰和當時的大致背景。本書在該論文的基礎上,對其早期的征戰和生平中的一些階段做了較為詳細的研究,補充原來的不足。我又增添了一章作為引言,概述19世紀的中國政府、科舉製度、財政體係和軍隊。又增補了其他章節,介紹初期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國的回民,以及阿古柏政權。此外,有關平回的部分做了改寫。謹以此書紀念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左宗棠。

本書無論如何不是作為一份徹底的研究材料而提交出版的。有關左宗棠的生平、他參與過的事件以及當時的大致背景,存在大量有效的中文史料,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通讀。本書的記述類似於對《左文襄公全集》所收年譜所做的文摘。該文集是由楊書霖花費大約4年的時間,采用為撰寫《年譜》而搜集的資料編輯而成。《年譜》共10卷,逐年逐月地記述了左宗棠的生平,從他在1812年出生,直至於1885年逝世。本書的編年史部分根據大清典史館編纂的官方左宗棠傳記做了增補,隨處節錄參考文獻中的其他中文資料,以及外國人著作中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