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xiānɡ)潭(tán)人。小時候砍柴牧牛,學做木匠。後來從雕花匠到畫匠,最終在苦學苦練中詩畫篆(zhuàn)刻漸漸成名,尤其以花鳥蟲魚畫著稱,他的中國畫創造了剛健鮮活、詼諧詼諧:說話有風趣。引人發笑。幽默的獨特風格,晚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獲德意誌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通信院士榮譽狀和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金。

從識字到做木匠

湖南省湘潭城南,距白石鋪不遠有一塊群山環抱、方圓七八畝的水塘,相傳古時候曾有隕(yǔn)石落入,因名星鬥塘。塘邊的茅層裏住著一戶姓齊的人家。公元1864年元旦,這家的長子呱呱墜地,祖父給他起名純芝,取號渭(wèi)清、蘭亭。這便是後來的藝術大師齊白石。

他在中年以後,人家隻知他名叫齊璜(huánɡ),號叫白石,連外國人都這樣稱呼,別的名號,倒並不十分被人注意,尤其齊純芝這個名字,除了家鄉上歲數的老一輩親友,提起了也許還記得是他,別的人就很少知道了。

他從四歲時的冬天起,跟祖父識字,到了七歲那年,祖父認為他自己識得的字,已經全部教完了,再有別的字,他老人家自己也不認得,沒法再往下教。的確,他祖父肚子裏的學問,已抖得幹幹淨淨的了,隻好翻來覆去翻來覆去:睡在床上來回不斷地翻轉身體。也形容多次重複。地教他溫習已識的字。這三百來個字他實在都識得滾瓜爛熟了,連每個字的意義,都能講得清清楚楚。那年臘月上旬,祖父說:“提前放了學吧!”一麵誇獎孫兒識的字,已和他一般多,一麵卻唉聲歎氣(唉聲歎氣:因為愁苦、憂悶而發出歎息。),好像有什麼心事似的。母親是個聰明伶俐伶俐:聰明;靈活。的人,知道公公歎氣,是因為沒有力量供孫子上學讀書的緣(yuán)故,就對祖父說:“兒媳今年推草椎下來的稻穀,積了四鬥,存在隔嶺的一個銀匠家裏,原先打算再多積一些,跟他換副銀釵戴的。現在可以把四鬥稻穀的錢取回來,買些紙筆書本,預備阿芝上學。阿爺明年要在楓林亭坐個蒙館,阿芝跟外公讀書,束脩是一定免了的。我想,阿芝朝去夜回,這點錢雖不多,也許能夠讀一年的書。讓他多多識幾個眼門前的字,會記記賬,寫寫字條兒,有了這麼一點掛數書的書底子,將來扶犁(lí)掌耙(bà),也就算個好的掌作了。”祖父聽了很樂意,就決定白石明年去上學了。

學堂設在星鬥塘北麵山坳上的王爺殿,緊靠著一座楓林亭。1870年,過了農曆正月十五,祖父送阿芝來上學,先拜孔夫子牌位,後磕(kē)頭拜老師。念的第一本書是《四言雜字》。“發蒙”就這樣開始了。從這以後,祖父每天早送晚接。遇上雨天,黃土地泥濘泥濘(nìnɡ):因為爛泥不好走。難行,祖父便一手撐(chēnɡ)傘,一手提飯籮,深一腳淺一腳地背著阿芝上學,可謂費盡了心力。對此齊白石永遠銘(mínɡ)記在心。

課餘的最大興趣是畫畫。齊白石後來回憶他畫的第一張畫是臨摹(臨摹(mó):模仿書畫。)的民間年畫雷公像。據說這種神像大多是民間畫匠用朱筆畫在黃裱紙上的,筆意很粗糙(cāo)。小純芝用薄竹紙蒙著臨摹下來,一看與原畫一模一樣。從此對畫畫產生莫大興趣,一發而不可收。先畫常在星鬥塘釣魚的老頭,後來,凡是見過的東西都想畫出來,尤其是家禽(qín)、動物和昆蟲畫得最多。沒有紙就撕描紅習字本。有時寫生,有時憑記憶默現,越畫越帶勁,幾乎不能罷手。描紅本越撕越少,則換一本,沒幾天就撕完了。後來老師終於發現了他用寫字本畫畫的秘密,屢(lǚ)次嗬斥(嗬斥(hēchì):大聲斥責。)他不該浪費描紅本,甚至要用戒尺打他的手心。阿芝不再撕本,想畫畫,便到處去找用過的舊賬本,把它翻過來或把包過東西的舊紙展平,裁(cái)剪整齊,用來畫畫,直到他成了聞名世界的大畫家,仍然保留著珍惜舊包皮紙的習慣,凡是有些綿性的,就隨手展平,以備練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