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經濟學界,以往的著名理論大都是以分析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為模式,從先進國利益出發的。而劉易斯是第一位比較係統地分析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為落後國家出謀劃策的經濟學家。他的分析對於發展中國家確定發展方式,製定適合國情的經濟政策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比如,他所提出的關於農業是工業化的基礎,發展中國家不應盲目排斥發達國家的技術,也不要盲目引進外國技術,要大力增加本國儲蓄和合理利用外資,以及經濟增長要與消滅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一致等理論,都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當然,劉易斯的經濟增長理論是以在發展中國家確立資本主義製度為前提的,有其局限性。再則,他所提出的經濟增長模型是建立在不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存共榮、共同發展和繁榮的基礎上的,並沒有觸及發展中國家經濟長期落後的根源,沒有指出國際壟斷資本的控製和剝削,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用國際貿易、國際資本與技術市場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的限製性。近年來,他致力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研究,開始注意國際經濟中不平等關係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嚴重影響。
隨著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陷入“停滯膨脹”的困境,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西方經濟學界和各國政府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劉易斯的經濟增長理論更加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注意。197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金評選委員會決定把該年度的經濟學獎授給劉易斯和另一位研究不發達國家經濟問題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舒爾茨。評選委員會認為,他們都“深切關心世界的貧窮和需要,致力於尋求擺脫不發達狀態的道路”,為各國經濟發展政策的選擇做出了貢獻。
劉易斯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黑人經濟學家。他由於獲得了崇高的榮譽而備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尊重。不少發展中國家爭相聘請他當經濟顧問,一些關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會議也往往少不了邀他參加,而他本人也一再宣稱是代表第三世界經濟利益的。
由一個領屬地的黑人孩子成長為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這的確是經過了曲折、艱辛的曆程的。還在他被提升為倫敦大學講師的時候,他曾意味深長地告訴他的同事們:“我是一個受了教育的土著人,是你們最不喜歡的那種人。”這寥寥數語包含著他多麼複雜的感情啊!但不管怎麼樣,他的天資,他所取得的成就終於使他贏得了世界的公認和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