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安東尼·薩繆爾森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1915年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加裏市。1930年考入芝加哥大學經濟係,193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同年入哈佛大學深造,1936年和1941年先後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40年起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至今。他也是許多政府機構中的顧問,曾任全國資源計劃署、戰時生產局、預算局、財政部、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聯邦儲備委員會、蘭德公司等機構的顧問。曾於1941年獲哈佛大學戴維·韋爾斯博士論文獎;1947年獲美國經濟學協會約翰·貝茨·克拉克獎;1970年獲伊利諾斯州斯威林大學榮譽獎章;1971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艾伯特·愛因斯坦獎等;1952年任經濟計量學協會會長;1961在美國經濟學協會會長;1965—1968年任國際經濟協會會長等。
薩繆爾森的主要經濟學著作有:《經濟分析的基礎》(1947)、《經濟學》(1948年初版,後與諾德豪斯合著修訂版)、《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1958年,與索洛和多夫曼合著)、《充分就業:目標與經濟穩定》(1967年,與伯恩斯合著)、《保羅·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1—5卷(1966—1986)等。
薩繆爾森的主要理論包括“新古典綜合”分析、“顯示性偏好”理論、“乘數與加速數相互作用”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薩繆爾森檢驗”方法等範疇,在提高經濟理論的科學水平方麵,比當代其他經濟學家做出了更多的貢獻。
新古典綜合分析
薩繆爾森對西方經濟學主要貢獻,集中體現在他提出的新古典綜合理論體係,即他的著作《經濟學》一書中。薩繆爾森將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經濟學二者加以結合,形成了“新古典綜合”的理論體係。按照該體係,既然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可以把資本主義穩定於充分就業的水平,那麼新古典經濟學關於資源最有效的利用和消費者最大滿足的結論仍然是正確的。
比較靜態與動態對應分析
薩繆爾森在他的研究中采用了既包括靜態均衡分析、也包括動態過程分析的方法。薩繆爾森認為,以往的經濟理論都具有兩個共同之處,即建立均衡狀態並研究維持穩定均衡的條件。所謂均衡狀態就是經濟函數處於極大值或極小值時的狀態,而穩定均衡的條件是經濟變量一旦離開極大值或極小值時能否回到原有均衡狀態的條件。所謂比較靜態分析是探求外界參數的變化對均衡位置的影響;而動態分析則尋找經濟變量從一個均衡點移動到另一個均衡點所經曆的途徑。他認為,靜態分析必須與動態結合起來才能建立可行而有意義的經濟理論。據此,他借用物理學中的“對應原則”來實現二者的結合。即在一個模式失去均衡的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節即可恢複“舊”靜態理論的一些均衡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