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1896~1974年),前蘇聯元帥,蘇軍著名統帥。1915年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參加紅軍。1919年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結束後,曆任騎兵團長、旅長、騎兵監助理,騎兵師長,駐西班牙軍事顧問,騎兵軍長,駐華軍事顧問,軍區副司令。1939年在哈拉哈河地區指揮蘇蒙軍反擊日軍取得勝利。後任軍區副司令、司令。1941年任蘇聯國防人民委員兼總參謀長。蘇德戰爭期間,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和代表,戰時最高副統帥、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方麵軍司令,多次參與製定戰略計劃,指揮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白俄羅斯、柏林等一係列重要戰役,曾代表蘇軍接受德軍投降。戰後,任駐德集團軍總司令兼蘇占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部長。他作風果斷,具有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豐富經驗,善於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集中大量兵力,擅長使用坦克兵團,穿插迂回,分割合圍。四次榮獲蘇聯民族英雄稱號,獲列寧勳章6枚。著有回憶錄《回憶與思考》。
朱可夫實事求是,多謀善斷,指揮若定,堪稱軍事“奇才”。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德軍以閃擊戰法侵占了蘇聯大片領土,朱可夫審時度勢,從實際出發,主張收縮兵力,於7月29日正式提出放棄基輔的建議,結果不僅被斯大林指責為“胡說八道”,而且半小時後被免去總參謀長職務,調任新組建的預備隊方麵軍司令員。次日,朱可夫即到任,了解情況,著手準備在斯摩棱斯克東南的耶利尼亞地區發動一次進攻戰役。這是朱可夫在蘇德戰爭中第一次獨立指揮的戰略性戰役。1941年8月30日至9月8日,他成功地實施了這次進攻戰役,徹底鏟除了德軍在耶利尼亞的突出部,迫使敵人暫時停止了進攻,為蘇軍統帥部在莫斯科方向上改善防禦態勢,贏得了時間。
1941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德軍從西部迂回,直奔莫斯科。10月10日,朱可夫奉命任西方麵軍司令員,擔負保衛莫斯科的重任。朱可夫知己知彼,料定墨守陳規的德軍還將采用強攻兩翼、分進合擊的戰法,因此,他格外重視兩翼的防守,同時掌握部分兵力在緊急時從正麵支援側翼。11月15日,德軍以51個師180萬人向莫斯科發起總攻。朱可夫指揮若定,沉著應戰,隻以一線部隊抗擊敵軍而不動用預備隊。守舊的德軍果然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兩翼部隊苦戰之時,正麵的部隊卻按兵不動,從而使朱可夫得以把正麵兵力機動到兩翼抗擊德軍。12月13日,紅軍擊潰德軍兩翼,使希特勒損兵折將50萬人,打破了法西斯德國“不可戰勝”的神話,為戰爭進程的根本轉折奠定了基礎,朱可夫也從此名揚天下,連和朱可夫打過仗的德國人都承認他是蘇俄將領中最大的天才。
1943年3月中旬,朱可夫來到庫爾斯克,迅速查明了德軍意欲奪占庫爾斯克的企圖。朱可夫向蘇軍最高統帥部建議:蘇軍先不要轉入進攻,而以優勢兵力進行防禦,在陣地上疲憊和消耗敵人,然後投入精銳預備隊,轉入反攻,最後殲滅德軍主力。
1943年7月5日淩晨,朱可夫當機立斷,命令蘇軍炮兵提前對敵實施炮火反攻,迫使德軍將發起衝擊的時間推遲3小時。德軍進攻進展緩慢,不久便轉入防禦。7月12日,蘇軍轉入反攻,並於8月23日解放哈爾科夫,勝利結束了這次會戰,這次會戰堪稱蘇德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點。
1945年春,蘇軍對德的最後一戰開始了。而奉命直搗柏林的正是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
1945年4月16日4時,朱可夫下令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向德軍發起全麵進攻。4月18日晨攻克澤勞弗高地,打開了這把“柏林之鎖”。4月20日,突破柏林近郊的德軍防線。次日,朱可夫的3個集團軍突入了市區。4月30日15時50分,朱可夫下屬的兩名軍士將紅旗插到了國會大廈。
朱可夫還以治軍嚴格聞名,特別是對幹部的要求更為嚴格,這在他戎馬生涯的早期就開始表現出來。在他擔任團長時,他禁止任何坦克兵穿工作服離開車間、車庫和坦克停車場,外出必須穿規定的製服,穿著製服時,必須把銅扣、皮鞋擦得鋥亮。野外訓練歸來,必須立即洗刷戰鬥車輛。
多謀善斷、指揮若定的朱可夫堪稱軍事奇才,他領導指揮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柏林一係列戰役,直接打敗了希特勒納粹集團,是一位戰功顯赫的二戰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