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劉伯承:足智多謀的運動戰專家(1 / 2)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中國四川省開縣人。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翌年參加四川討袁軍。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曆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3年在討伐吳佩孚的戰爭中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前敵指揮官。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任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委委員,任瀘州、順慶起義軍四川各路總指揮(後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15軍軍長)、南昌起義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1928年留學蘇聯,參加中共“六大”,並作軍事問題補充報告。1930年夏畢業於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

回國後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江局軍委書記。12月在上海協助周恩來處理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32年1月進入中央蘇區,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10月,曆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紅5軍團參謀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先遣隊司令員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曆任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2野戰軍司令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曆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後兼政治委員)、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5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1986年去世,享年94歲。

在土地革命戰爭中,他協助周恩來、朱德指揮,取得了第4次反“圍剿”的勝利。紅軍長征中,他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親臨前線指揮了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巧奪金沙江、強渡大渡河諸戰鬥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八路軍第129師師長,與政治委員鄧小平在正太路東段,對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之日軍實施伏擊戰,三戰三勝,殲敵數千。4月,又粉碎日軍對武鄉長樂村的9路圍攻,連克長治等18座縣城,並創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在敵後大反攻中,他指揮部隊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收複縣城59座,鞏固並發展了晉冀魯豫解放區。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他指揮上黨戰役,一舉殲滅國民黨軍13個師,接著揮師東進,組織發起平漢戰役,殲滅國民黨2個軍並爭取國民黨1個軍在戰場起義,1946年冬,他指揮了隴海、定陶、巨野、鄄城、滑縣等戰役,有力地配合全國各戰場,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麵進攻。1947年6月,他與鄧小平共率12萬部隊一舉突破黃河天險,在魯西南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9個多旅,協同華東野戰軍打破了蔣介石對山東的重點進攻。此後,率師千裏躍進大別山,與陳粟、陳謝兩部密切配合,逐鹿中原,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冬,他與鄧小平、陳毅等指揮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5萬餘人。在渡江戰役後,他進軍西南屢建功勳,直至整個西南獲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