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賀龍:名震八方的抗敵總指揮(1 / 2)

1896年3月22日生於中國湖南省桑植縣洪家關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原名賀文常,字雲卿。1901年,入本族私塾讀書。時常習拳練武。少年時曾與人結伴運鹽。1914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16年3月與鄉鄰韋進齋各持一把菜刀率二十一名青年奪占芭茅溪鹽局,組織農民武裝,打出桑植縣討袁(世凱)護國軍旗號,任總指揮。同月,發動湘西五縣農民暴動,任湘西護國軍第一團第二營營長。8月,遭敵襲擊,部隊散失,隻身去長沙,易名賀龍。1917年,在長沙因參與推翻湖南督軍的活動被捕,後經營救出獄,返回湘西,重新組織武裝,曾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援鄂戰爭,任湘西援鄂民軍第一路所屬部隊遊擊司令。1918年後任湖南靖國軍營長、團長等職。1922年率部入四川,任川東邊防軍警衛旅旅長、四川“討賊軍”混成旅旅長,與吳佩孚糾合的四川軍閥部隊作戰。1924年返湘,先後任澧州、湘西鎮守使。1926年起,任第九軍第一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十五師師長,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在湖北、河南屢戰屢勝,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1927年8月1日,他與周恩來、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所率第二十軍為起義軍主力之一。同年9月,由周逸群、譚平山介紹,在江西瑞金加入中國共產黨。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利後,與周逸群等經上海返回湘西發動並領導武裝鬥爭。1928年7月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中共湘西(後改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率部與湘、鄂、黔軍閥和地主武裝作戰,在鬥爭中屢經挫折和發展,至1929年夏,初步形成了以鶴峰、桑植為中心的湘鄂邊革命根據地。1930年7月率部到洪湖,與周逸群等領導的第六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任總指揮兼第二軍軍長。1931年6月,率第三軍(第二軍團改編)開辟鄂西北革命根據地。9月率部重回洪湖。1932年秋,由於“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導,洪湖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失敗,他率部經豫西南、陝南、川鄂邊,到湘鄂邊開展遊擊戰。次年12月,政客熊貢卿奉蔣介石之命前來誘降,賀龍向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報告後,斷然將熊公開處決。1935年5月,率部進入川黔邊的沿河、印江、德江、鬆桃、酉陽等地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自1931年底到1934年秋,他曾對“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作了堅決的鬥爭,在“肅反”中保護了一批幹部,並對所部恢複一度被取消的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起了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第三軍與第六軍團在川黔邊界的木黃、石梁、南腰界一帶會師,第三軍恢複第二軍團番號,他和任弼時統一指揮第二、第六軍團。為策應第一方麵軍長征,賀龍率部向國民黨軍開展湘西攻勢,殲滅和鉗製了大量敵軍。同時發動群眾,建立革命政權,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主席、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軍區司令員。1935年根據遵義會議決議精神,指揮所部進行反“圍剿”作戰,先在桑植、永順等地連戰連捷,使部隊由被動轉為主動,後在轉向湖北時於宣恩、忠堡、板栗園等地機動殲敵,打破了十一萬國民黨軍的“圍剿”,並占領石門、津市、澧州、臨澧等城鎮。

1935年9月起,蔣介石調集一百三十餘團兵力“圍剿”第二、第六軍團,賀龍與任弼時等率部轉到外線尋求新的機動。11月從桑植出發,開始長征。在黔滇邊烏蒙山區與敵進行了曆時一個多月、行程五百餘公裏的大回旋戰,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1936年4月率部從滇西石鼓、巨甸渡過金沙江,進入西康。7月,在四川甘孜與第四方麵軍會師。在此,奉中共中央電令,將第二、第六軍團及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第二方麵軍,賀龍任總指揮。會師後,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鬥爭。隨後,率部與第四方麵軍一起北上,10月在今寧夏的將台堡與第一方麵軍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