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加麥爾·納塞爾:民族解放運動的傳奇英雄(1 / 2)

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1918—1970年),埃及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埃及共和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總統;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納賽爾出生於地中海之濱的亞曆山大城,該城是埃及第二大城市。父親是郵政局一名職員。母親是當地一位商人的女兒,她性情溫順,深受兒子的熱愛,不幸的是在納賽爾9歲時她就去世了。

納賽爾在上小學時,常從親人的口中聽到英國殖民軍欺壓埃及人的事例,從那時起,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深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多年後,他在《革命哲學》一書中寫道:“在我童年的時候,每逢我看見一架飛機在天空出現,我就高聲喊道:‘主啊,全能的主啊,讓英國人遭劫吧!’”

納賽爾在中學時已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感情。他博覽群書,從《古蘭經》到曆史人物傳記,從法國的啟蒙思想到馬克思主義理論,他無不涉獵。他刻苦研讀阿拉伯國家興替的曆史,從伏爾泰、盧梭、拿破侖、俾斯麥、凱末爾等曆史人物的傳記中汲取教益,15歲那年,他第一次參加了群眾反英示威,並同前來鎮壓的軍警英勇搏鬥,因而被捕入獄。獄中他結識了許多青年埃及黨人,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這個組織。出獄後,積極參加該組織的活動。

1935年,納賽爾以中學生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導了複興中學的示威遊行,要求英軍撤出埃及,恢複在埃及革命史上有影響的《1923年憲法》。在這次示威中,他光榮負傷。中學畢業後,他曾想當一名法學家。他以為隻要恢複憲法,健全法製,就可以使埃及富強起來。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孜孜不倦地攻讀了大量的法學著作,但他又時時感到困惑。1936年8月簽訂的《英埃同盟條約》,使他從困惑中清醒過來,他認定軍隊是拯救埃及的唯一依靠力量,它可以使國家得到解放,人民獲得自由。1937年初,他投考到開羅皇家軍事學院。從此,開始了他的軍人生涯。在軍校期間,他刻苦攻讀,成績一貫優秀。1938年7月,他以少尉軍銜畢業。

軍校畢業後,納賽爾被分配到謝裏夫山腳下的曼卡巴德軍營。在這段歲月裏,他結識了一批誌同道合的青年軍官,其中包括未來的革命戰友安瓦爾·薩達特、紮卡裏亞·毛希丁等。他積極支持薩達特出麵組織的秘密團體——自由軍官組織。1939年,他隨陸軍第三營駐防蘇丹,1942年奉調回埃及,不久被任命為軍事學院教官。同年,薩達特被捕入獄,他成為“自由軍官組織”的主要領導人。在他的積極組織和領導下,秘密小組日益增多,幾乎遍及整個武裝部隊。

1945—1948年,納賽爾在開羅陸軍參謀學院學習、深造。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5月15日,以埃及為代表的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宣戰(史稱巴勒斯坦戰爭)。納賽爾參戰,任營參謀長,戰鬥中他智勇雙全,戰功卓著,被譽為“法盧賈之虎”,並被提升為少校。由於埃及腐朽的法魯克王朝的無能,埃及在戰爭中失敗了。納賽爾和他的戰友們從中認識到必須推翻封建王朝、趕走英國殖民勢力,才能拯救埃及。

1952年7月22日,納賽爾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動兵變。7月26日,法魯克國王被迫宣布退位,逃往歐洲。7月27日,納賽爾主持召開了會議,將自由軍官組織於1949年成立的“創建委員會”改名為“革命指導委員會”,作為過渡性政府。納賽爾推舉當時在國內外知名的穆罕默德·納吉布少將任主席,他任副主席。

1953年6月18日,埃及政府宣布廢除君主製,建立共和國。納賽爾仍擁戴納吉布任總統兼總理,而他自己則擔任了副總理兼內政部長。1954年10月,埃及同英國簽訂新的英埃協定,廢除《英埃同盟條約》,規定英國從埃及撤出全部軍隊。由於總統納吉布保守和專權,納賽爾同他發生激烈衝突。1954年11月18日,納賽爾接替納吉布就任共和國總統。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了舉世矚目的“萬隆會議”(即第一屆亞非會議)。納賽爾率團出席。他在會上大聲疾呼:“殖民主義一向是世界不穩定的根源,……必須予以鏟除。”萬隆會議大大提高了納賽爾的聲望。萬隆會議前後,納賽爾同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印度總理尼赫魯多次互訪和交談,他們一致同意實行“不結盟”政策。1956年7月,三國領導人在南斯拉夫的布裏俄尼島舉行有曆史意義的會晤,奠定了“不結盟”運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