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的奠基者(1 /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世界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於1939年9月23日午夜逝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是一個內容十分龐雜的宏大體係。總的來說,潛意識說、泛性說、人格說、本能說等是最具代表性的幾個部分,其中,潛意識說和泛性說又構成了精神分析學說的理論基石和核心。

精神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裏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它們就好像一座水中的冰山,在水上麵的是意識,在水下麵的是無意識;也正像實際中看到的冰山一樣,(水麵上的)意識隻是心理結構中的一小部分,而(在水下麵的)無意識則是一個相當大的構造。

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這種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而一些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裏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或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的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下意識乃界於意識與潛意識的中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意念、回憶常存於下意識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的控製能力鬆懈時比如醉酒、催眠狀態或夢境中,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裏讓個體覺察到。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如右圖所示,小孩子之所以無所顧忌地通過攻擊對方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因為他們的本我還未處於自我和超我的控製之下。

自我,是自己可意識到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而心理防禦機製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產生矛盾和衝突,會讓人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製。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渡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裏,性欲有著廣義的含義,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欲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口欲期、肛門期、性蕾欲期、潛伏期和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黏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黏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欲。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情結(戀母情結)和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情結),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隻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隻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足形式,以生育繁衍後代為目的,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曆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曆和壓抑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