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埃米爾·費雪:斯特拉斯堡大學最年輕的博士(2 / 2)

在德國,很多人都喜歡聽音樂會或看歌劇,費雪也是一位愛好者。工作之餘,隻要音樂廳、歌劇院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觀眾。一天,正好城裏有歌劇演出,實驗結束後費雪把實驗室收拾好,就動身前往歌劇院。他一進歌劇院就發現一些人離他遠遠地,他沒有介意,開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剛一落座,周圍的觀眾就表現出異樣:開始時是相互交頭接耳,繼而好像有人發出了什麼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掏出手絹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樣扭轉身子,還有人想逃離座位。終於有人受不了,大聲叫道:“哪裏來的臭氣,誰把這個剛從馬棚出來的馬夫放進劇場來了!”這時費雪才如夢初醒,原來是自己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他忙站起身來,趕快離開了劇場。回到家裏,費雪認真洗過澡,又從裏到外換了衣服,但是臭味依然存在,就好像是從皮膚裏散發出來的一樣。費雪有點懊喪,看來歌劇看不成了。但是為了科學研究,這點犧牲算不了什麼。險些獲得第二次諾貝爾獎。

1882年夏天,貝耶爾認真思考了費雪跟隨自己多年的研究情況,認為費雪在學術上已經有比較深的造詣了,應該到外麵去闖一闖,獨立創業。貝耶爾把費雪請到辦公室,開門見山地說:“這幾年你的工作很有成效,不過我認為你還是應該接觸更多的人,到別的地方去求發展。”但是費雪舍不得離開老師,一再請求留下來工作。

貝耶爾看著自己心愛的學生,懇切地講:“費雪,你聽我說,我心裏非常清楚,你在有機化學上的造詣已經比我深了,該出去自己闖一闖了,別在這裏白白耗費時間了。”費雪深受感動,這是老師的一片苦心,隻有加倍努力,創造出新的成績才能不辜負老師的厚望。

在貝耶爾的推薦下,1882年費雪被聘為下厄南津大學化學係有機化學教授,開始從事嘌呤族的研究。1885年轉任維爾茨堡大學教授,在這裏他進行糖類的研究,並繼續做嘌呤族的研究。1892年他來到柏林大學工作,在闡明糖類的結構方麵作出了重大貢獻,並合成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解決糖的結構是當時有機化學中最困難的問題之一,費雪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這時他在有機化學方麵的研究成果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貝耶爾,並且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由於費雪成功地解決了糖的結構以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麵的研究成果,1902年,在他50歲時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費雪獲得諾貝爾獎以後,仍然不懈努力,並於1914年第一個合成核苷酸。他又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候選人,但評獎委員會認為“再授予他獎金很難說是恰當的”,因而沒有選上。”

1919年7月15日,埃米爾·費雪因患癌症在柏林去世,享年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