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孔丘:影響中國數千年的儒家的創始人(1 / 1)

孔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孔丘被尊稱為孔子,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一生勤奮好學,年輕時就遠近聞名,曾任過魯國的中都宰、大司寇等職。他中年周遊列國,晚年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從事教育活動。他的教學實踐,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不僅對我國,也是對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

孔子從事教育活動幾十年,“弟子三千人”,精通禮、樂、射、禦、書、數六藝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弟子中大多數出身貴族,但也有一些出身於接近平民的“士”的階層,個別的還有出身於“賊人”、“野人”或“鄙人”。而且各諸侯國的都有,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壟斷,比較廣泛地傳播了古代文化知識。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豐富。他教育學生,隻有通過艱苦的學習,才能得到知識。他以自己為例,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多問,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又說“多學多識”,“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提倡在學習態度上,要老老實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還要求自己的學生,在學習中不猜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這些都是孔子從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加以總結歸納而得到的,反映了一定的客觀規律性,是十分可貴的。

在教學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也就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他提倡啟發式的教學,讓學生獨立思考,“舉一反三”。他提出了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論點,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隻學不思解決不了疑難問題,隻思不學就會陷於空想。他還強調“多學而識”與“一以貫之”,即有一個統一的原則把所有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從而把知識積累升華到理論思維的層次,它包含了關於經驗與理論的關係的見解。

孔子的許多見解,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命題。他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思想使他成為世界上最早、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美國紐約出版的《人民年鑒表格手冊》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其中孔子列為榜首,書中說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和世界的文化思想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