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平魏後,根據出現的有利形勢,又提出“請兵三萬人,願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的戰略計劃。這一計劃很有遠見卓識,極大地影響了楚漢戰爭的進程,對劉邦轉弱為強,由不利轉為有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當時廣大北方各諸侯國,大都成自立狀態。楚漢主力則在成皋、滎陽相距,韓信看出了這一契機,認為趁項羽無力北顧,諸侯各自為政之際,如能率一支有力部隊,開辟北方戰場,略取河北各國,則既可擴大地盤,又可用燕、趙之士擴大漢軍,對楚軍右翼可形成絕對優勢。如再轉鋒南向,即可對彭城形成戰略包圍,興漢滅楚的計劃就不難實現。韓信在這一有利形勢剛剛露頭的時候,就能抓住不放,通盤考慮,提出建議,他的戰略敏感性和洞察力,確是異乎尋常的,令人擊節稱賞。
同年九月,韓信攻破代國,乘勢東進,於次年初進擊趙國。趙王歇及陳餘集中趙軍於井陘口(河北井陘西北),號稱二十萬,準備與漢軍決戰。井陘是太行八陘之一。是由代去趙的必經險地。
廣武君李左車向陳餘建議說:“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裏,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麾下。”陳餘自稱“義兵”,不願用“詐謀奇計”。他認為“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裏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怯,而輕來伐我。”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韓信偵知陳餘不用李左車之計,大喜,引兵下太行,至距井陘口三十裏處宿營。半夜,選派輕騎二千,各帶漢軍紅旗一麵,從間道至趙營附近潛伏。韓信指示統兵官說:趙軍見我退走,必全軍出營追擊;你們趁機突入趙營,拔去趙旗,換插漢軍紅旗。又通知部屬:“今日破趙會食!”韓信判斷陳餘不會攻擊先頭部隊,以免嚇走漢軍主力,遂先派萬人通過井陘隘路,渡過綿蔓江(由山西平定東流,出井陘南,經井陘東向北流入冶河),在趙營以西背水列陣。天明,漢軍萬人帶大將旗鼓出井陘口,越背水陣而進,趙軍開始出擊。雙方激戰後,韓信佯敗,棄旗鼓,退入背水陣,趙軍果然空營出擊,爭搶旗鼓,追擊漢軍。漢軍伏兵兩千騎乘虛突入趙營,換插漢旗。趙軍攻不下背水陣,想收軍回營,見營壘之上盡為漢旗,大驚,以為趙軍將帥已被俘,軍隊潰敗。漢軍乘勢夾擊,大破趙軍,斬陳餘,擒趙王歇,李左車亦被漢軍俘獲。
戰後,諸將賀畢問韓信說:“兵法‘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陣,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韓信解釋說:“這就是兵法所說的,‘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我並不是一個對人素有恩信的人,實際上是‘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不能使人人各自為戰。如置之生地,豈不都想逃生。”諸將聽了都很信服。
韓信背水破趙,以少勝多,是曆史上一次很著名的戰例。韓信探明陳餘的戰役指導是決戰防禦,企圖堵住井陘出口,乘漢軍通過險隘,兵力難以迅速集結、展開之際,依托壁壘,傾師與漢軍決戰,即采取誘敵出壁,背水死戰,奇兵破壁,前後夾擊的方針來對付趙軍。這個戰役指導,是完全符合敵我雙方的客觀情況的,所以取得了全勝。采取背水陣應該是有條件的。韓信對此說得很透徹,自己威望、恩信都不夠,部隊都是臨時收編、征調來的,並非訓練有素,無異“驅市人而戰”,非置之死地,不能使人人自為戰。
李左車是趙國謀士,對比鄰的燕國比較知情。韓信為了擊燕破齊,釋放李左車並向他請教破燕之策。李左車說:“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這是將軍之所長。但經過破魏之戰,漢軍已經疲憊,以疲憊之兵擊燕,則可能頓兵堅城;燕不能下,齊亦難下,冀、魯戰場,勢成僵局,對孤軍遠出的漢軍很不利;應采取先聲後實之計,先迫降燕國,然後齊亦可下。李左車的先聲後實,就是暫停進軍,一麵安撫趙國,一麵休整軍隊。做好北向擊燕的準備,然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
韓信按李左車之計實施,燕果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