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當做君子,勿做小人(1 / 2)

【原典】

荀子曰:“君子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

【古句新解】

荀子說:“君子終身快樂,沒有一天憂慮。”

千百年來,正義、善良因君子之為而生,和平、美好、正義緣君子風範凜然佇立於世。所以,做人應言行一致,要不屑於名和利;為官不聽讒言媚語,不讓利益迷惑了心智,始終保持著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顆堅貞的心。

“君子”這個詞,本義是“君之子”。在春秋以前,“君子”基本上都是指上流社會有身份的人。而與之相對的“小人”,也就是指不屬於上流社會的平民百姓。在貴族等級社會裏,君子、小人的身份基本上是生下來就注定了的,而且基本上沒有改變的可能。出生於上流貴族家庭就是君子,出生於下層社會家庭就是小人。君子基本上是衣食不愁的階層,享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特權,因而“禮”對君子的衣食住行、言行舉止,要比對小人有更嚴格的要求。小人大多從事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服務性行當,如做買賣等。小人在政治上沒有什麼權利,“禮”對小人的要求,也比較低一點,這就是所謂的“禮不下庶人”。

有的時候,如果一個君子不太遵守禮儀,舉止粗魯,說話做事跟他的身份不相稱,別人就會說:“你看他,哪像個君子,簡直是個小人!”有的時候,一個小人也會表現出傑出的才幹和高尚的品德,令那些君子感到自愧不如。

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階層發生了“高岸為穀,深穀為陵”的巨大變動,貴族地位衰落,平民力量上升,作為固定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的“君子”、“小人”的界限就變得不是很清楚了。《左傳》裏麵說當時出現了“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憑君子”的局麵,也就是說,君子們不得不一改謙虛禮讓的君子風度,厚著臉皮為自己評功擺好,以證明自己有資格處於高於小人的社會地位;而小人們也不再老老實實甘居社會底層,而是紛紛炫耀自己的技能,表明憑自己的本事完全應該享有比君子更高的社會地位。於是“君子”和“小人”這兩個概念的內涵也漸漸發生變化,逐漸從區分兩個固定的不同社會階層的含義,轉變到評價個人內在道德素質的意義上去了。也就是說,是“君子”還是“小人”,漸漸跟家庭背景、社會階層、身份職業等等沒有關係了,而主要是看個人的道德素質了。

一天,荀子為韓非、李斯等弟子講解“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韓非問:“先生,君子是一種什麼樣的人呢?”

荀子回答說:“概括而言,君子就是明了禮義,並能親身實踐的人。”

“君子學習淵博的知識,且每天檢查和反省自己。”

“君子尊重別人,但不奢求被別人尊重。”

“君子講究誠信,不以不被人相信為恥。”

“君子不會被金錢名譽誘惑。”

“君子不誹謗別人,也不怕被人誹謗。”

“君子拒絕賄賂,小到小禽小犢不要,大到連整個國家給他都不要。”

“君子道德高尚,很容易交許多朋友。君子在朋友之間施行仁義。”

“君子為了‘禮’、‘義’,可以犧牲自己。”

“君子稱讚別人的美德,但絕不阿諛奉迎,溜須拍馬。”

“君子指出別人的過失,但絕不挑剔別人。”

“君子啊!他的言行猶如日月,人皆仰視。”

李斯問:“先生,那小人是一種什麼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