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中國近代新音樂教育家——楊仲子(1 / 3)

近代留學海外的中國新音樂教育家,為數並不算多,既專於音樂還兼冶金石書法的專家則如鳳毛麟角。這當中有一位被西方傳媒譽為“奇星”——楊仲子,關於他的事鮮為人知。筆者有幸與他共事三年,成為他的忘年交。如今他離開人間已四十餘年了,謹略述其生平一二事,也算是填補了一點曆史空白吧。

近代新音樂界先驅之一

楊仲子,號粟翁,南京人,清光緒十年(1885)出生。幼承庭訓,熟讀詩書,對文史有深厚的功底。1901年考入南京江南格致書院。畢業後考取“庚款”官費留學,入法國貢德省大學理學院,同時自學音樂理論和鋼琴。1910年畢業後又考入瑞士日內瓦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和音樂理論。後來,北京政府停發海外留學生的經費,楊仲子被迫輟學。但他沒有向困難屈服,於是他在西北歐的城市和鄉鎮,為當地人演奏,以此為生。他的悠揚悅耳的小提琴聲蕩漾在阿爾卑斯山區,深受人民的喜愛。

楊仲子在巡回演出過程中還深入民間收集外國古譜名曲。但他不是一個單純的吸收者,他還把祖國的《樂府詩集》十九首、杜甫的《從軍行》、李白的《鳥棲曲》和《行路難》、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長恨歌》等許多古詩譯成法文並為古詩譜曲,這一出色貢獻,曆史不應忘記。

楊仲子除了積極地向西方國家介紹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在瑞士伯爾尼大學用鋼琴演奏了他創作的《反對戰爭者之呼聲》和《僑工之曲》,抒發了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指控,而後一首曲子則是寄托他對身在異國他鄉的華人的同情,楊仲子是海外華僑的知心朋友,這首曲子特別受到海外華僑的高度讚揚,其影響深遠。因此1917年4月6日伯爾尼的《新聞日報》稱讚楊仲子是“東方音樂之奇星”。他不僅是一位音樂“奇星”,而且業餘從事篆刻和書法,同樣獲得不俗的成功。正由於楊仲子的橫溢才華,他博得了一位瑞士女郎的歡心,他倆相知相戀終結連理,其愛巢便築在風景如畫的瑞士名城——洛桑。

1918年,楊仲子學成歸國,首先進入北京大學,加入由蔡元培任會長的“音樂研究所”,為學生傳授音樂知識並指導器樂演奏技藝。1920年,楊仲子與蕭友梅等一起創辦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專修科。與此同時,楊仲子又先後在北京大學文理學院、京師女子大學二部音樂係、北京女子文理學院等任音樂教授。1922年在北京大學新創的音樂傳習所教授鋼琴,他的春風哺育了眾多音樂幼苗,已是桃李滿天下了。

劉靖之教授在他1998年出版的《中國音樂史論》中,把楊仲子列為“五四時代”的新音樂家之一,時人將他列為中國新音樂發展奠基時期(1919—1937)的先驅者之一。當時被列名且至今仍響亮的有,理論作曲:蕭友梅、黃自、馬思聰、冼星海、聶耳、江文也、劉雪庵、賀綠汀、江定仙、丁善德、趙元任、李抱忱等;鋼琴:楊仲子、李惟寧、吳樂懿、洪達琳、易開基、範繼森等;聲樂:斯義桂、應尚能、胡然、管喻萱、黃友葵、洪達琳等;小提琴:馬思聰、戴粹倫、張洪島等;指揮:吳伯超、鄭誌聲等。順便說一下,在鋼琴方麵,楊仲子無論是資曆還是經驗,都已被現代音樂家列為首席鋼琴家了。

1927年,北京政府要無理取消北京各院校的音樂係,楊仲子憤然在《音樂雜誌》上撰文,提出抗議並呼籲社會各界為恢複音樂教育向軍閥政府討回公道。由於楊仲子、劉天華等著名人士的力爭,終保住了北京女子大學音樂係,楊仲子被委為音樂係主任。

是年5月,楊仲子與蕭友梅、劉天華、劉半農、趙元任等在北京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國樂改進社”,主張擷取西樂演奏法於國樂,用洋樂器演奏國樂,改良中國樂器。這無疑又是中西樂器融合的良性改革的又一貢獻。

1932年,楊仲子擔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不久,日本侵略軍侵犯了東三省,中國和中華民族麵臨災難之際,滿腔熱血的楊仲子當即投入抗日的洪流之中。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閘北蓄意挑起“一二·八”事變,此事激起全國各界人士的抗議。據當時的《申報》報道,事變發生後,北平教育界於11月21日發起簽名抗議,當時簽名的有楊仲子、沈尹默、李宗侗、袁複禮、馮友蘭、傅斯年、錢玄同和魏建功等五十八人。

1935年,日本侵略勢力進一步伸向華北,製造了一係列旨在奪取華北的嚴重事件,12月9日,北平學生五千餘人,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下,舉行了大規模的抗日救國請願遊行,喊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口號。“一二·九”運動發生後,1936年1月,北平文化界救國會成立,是日大批文化界名人發出“抗日宣言”,在這個宣言上簽名的有楊仲子、馬敘倫、陳雪屏、孫席珍、曾昭掄、劉尊棋、齊燕銘、譚丕模、潘懷素等一百四十九人,聲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