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1935年(2 / 3)

“7月27日”

(一)

雲海雲山雲頂寺,

道天道地道中人。

(二)

朝霞映旭日,梵唄伴清風,

雪山千古冷,獨照峨嵋峰。

蔣介石好遊曆,喜山居。他遊峨眉山時曾作占:“雲海……”聯,這種天人合一的觀感,可以消除塵世之欲念,亦能解除身心之負擔。

同日,蔣介石又作五言絕句(二),詩中所稱梵唄應指寺廟內之諷頌,與朝霞、旭日、清風同為寫實。然則此詩精卻在“雪山千古”四個字,象征著宇宙的奧妙與永恒,接近西人所謂“超驗哲學”之情趣。

“8月21日”

(一)對中國思不戰而屈。(二)對華隻能威脅分化,製造土匪漢奸,使之擾亂,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國。(三)最後用兵進攻。(四)中國抵抗。(五)受國際幹涉引起世界大戰。(六)倭國內亂革命。(七)倭寇失敗當在十年之內。

蔣介石他無力打敗日本,卻對日本之必敗深信不疑。他在日記內對被彼邦所敘與《友乎?敵乎?》裏麵的設想相符合。內中除(六)節未成為事實外,其他均切合日後事實上發展。

“9月29日”

魯韓(山東主席韓複榘)態度可慮耳。

9月,日本提倡華北自治時,蔣介石寫了日記上的話,這是因為韓複榘是馮玉祥的舊部,態度有些遊離。況且,蔣介石對宋哲元及其將領秦德純、馮治安、張自忠及劉汝明,於7日頒發了青天白日勳章,雖然此舉有濃厚的政治意義,可韓卻不自在。

“11月6日”

茹苦負屈,含冤忍辱,對外猶可,對內尤難,何黨國不幸,使我獨當此任也!

蔣介石不僅有時表現心頭之疑惑(如6月18日之日記),甚至有時嗟傷埋怨。他間常也為憂慮而失眠。但是這種消極疑慮的情形不多。即是他自己擺出以上情緒時,也在短時間用意誌力量加以克服。

蔣日記中所發感慨與本年11月1日汪精衛遇刺有關。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在南京中央黨部舉行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

這次會議原定於9月召開,由於發生汪精衛辭職一事,以及內部諸多矛盾,一直未能舉行。最後推遲到11月,這是為了在六中全會結束後,緊接著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之故。除西南派粵桂中央委員未出席外,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等各派要人都齊集南京。會議似乎顯示了各派的大團結,也是自1927年“四一二”政變以來,國民黨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會議。蔣介石顯得“非常高興”,認為“團結統一運動”卓有成效。

早晨7時,全體代表到紫金山中山陵謁陵,9點鍾回到南京丁家橋中央黨部禮堂舉行開會典禮。由汪致開幕詞。儀式結束後,全體中央委員步出大禮堂,前往中央政治會議廳前攝影。參與攝影的人員利用廳前的台階、前後排了五排。汪精衛、閻錫山、張學良、張繼、林森、張靜江都在第一排,張靜江久病行動不便,便坐在了事先準備好的藤椅上,挨著汪精衛。

中委們各就各位站好了,卻遲遲不見蔣介石到來。委員們一再催促,仍不見蔣到場。汪精衛隻得親自進樓相請。原來蔣介石見樓外照相場地上人多,亂糟糟的,各軍政首腦雲集,每人均帶有馬弁二名,腰佩手槍,不禁心中一動,警覺頓生,心想誰能保證這眾多的馬弁衛士中沒有異動者?萬一有那麼一個,首要的刺殺目標必定是我蔣介石。於是立即決定不去樓外參加攝影,帶著隨從副官蔣孝先坐在休息室裏休息。汪精衛跑上樓來請他去照相,蔣對汪說:“今天秩序很不好,說不定要出事。我決定不參加攝影,我也希望你不必出場。”汪說:“各中委已佇立良久,專候蔣先生。如我再不去參加,將不能收場,怎麼能行?我一定要去!”

汪回到攝影場,在前排正中位置上坐下,張繼大聲招呼說:“不要等,就照吧!”於是全體委員擺開照相姿勢。照相機對著代表們來回照了兩圈。中外記者們也舉起手裏的照相機,紛紛拍下這鏡頭。

約在9點35分攝影完畢。在這刹那間,突然從半圓形的記者群中閃出一個身穿西服、外套夾大衣的年輕人來,迅速從大衣口袋裏拔出6響左輪手槍,一麵高呼“打倒賣國賊”,一麵向站在第一排中間的正在轉身的汪精衛連擊3槍,槍槍命中:第1槍射進汪左眼外角下左顴骨,第2槍從後貫通左臂,第3槍從汪的後背射進第6、7胸脊柱骨旁部位。汪精衛當即應聲倒地,血流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