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召開,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等14人向大會提出恢複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指出“近半年來,迭次接中國共產黨致我黨中央委員會書函通電,屢次提議國共合作,聯合抗日,足證團結禦侮已成國人一致之要求”;並呼籲“趁此機會恢複總理之三大政策,以救黨國於危亡,以竟革命之功業”。
同一天(2月15日)三中全會上通過宣言和《根絕赤禍案》,其內容重點為:根絕赤化宣傳;根絕階級鬥爭等,看出蔣介石對中共的態度沒有改變,其反共的立場沒有放棄,他的所謂國共合作,隻是策略問題。在大會召開前的2月5日,蔣介石的日記就已寫得明明白白:“對內避免內戰。然一遇內亂,則不放棄戡亂安內之責任。”在大會召開後的3月6日,蔣介石又對日本大使川越茂說:“我國對共產黨政策並未有何變更。此點可於前次三中全會之宣言及決議案證明之。”在這裏,蔣介石已把他內心世界大白於光天化日之下。
但中國共產黨依然為國共合作不懈努力。
3月13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代表向國民黨方麵重申“顧(祝同)、賀(衷寒)提案完全不能承認”,“談判須重新作起”,要求與蔣介石直接麵談。隨後,周恩來回延安,葉劍英留在西安聯絡。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後,國共正式談判,周恩來於3月下旬去杭州,與蔣介石談判。周恩來表示了中共願與國民黨合作的誠意,重申了關於兩黨合作的原則立場,向蔣介石提出十一項書麵要求和六項口頭聲明。蔣介石回避應解決的具體問題,隻表示原則上同意國共合作。他說:不要提國共合作,隻提共產黨與他合作,並要求共產黨拿出一個與他永遠合作的辦法;並示意可以把共產黨合並於國民黨,這充分表明了蔣介石的國共合作的真正意圖何在,是中共在“發動其陰謀”,還是他在“發動其陰謀”?盡管當時沒能具體達成協議,但內戰是可以停止了。
4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告全黨同誌書》,明確指出“全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的目的已經實現了,中國革命新時期的第一階段,基本上已經結束”,並號召全黨“為鞏固國內和平,爭取民主權利,實現對日抗戰而鬥爭”。
6月4日,周恩來到廬山與國民黨商討國民大會代表問題,並與蔣介石談判。蔣介石閉口不談共同綱領問題,而強硬提出:一、兩黨合作的形式問題。由他指定國民黨幹部若幹人,共產黨提出同等數量幹部,共同組成一個國民革命同盟會,他任主席,有最後決議權;兩黨一切對外行動與宣傳,統由同盟會討論決定,然後執行。共同綱領亦由同盟會討論;若同盟會工作順利,將來可視情況,擴大為國共兩黨分子合組之黨,並與第三國際發生關係,代替共產黨的關係。二、軍隊問題。由共產黨根據以前關於國共合作的聲明,先發表對外宣言,然後南京政府發表三個師的番號,並委任師長。三個師仍照十二個團編製,人數可容納45000人。在三個師之上設政治訓練處,負責部隊指揮。朱德、毛澤東離開紅軍出國留洋。南方各遊擊區由共產黨派人聯絡,經國民黨調查後,對部隊進行編遣。原領導人須離開部隊。三、陝甘寧邊區問題。蔣介石堅持由國民黨方麵人員擔任邊區政府的正職長官,副職由邊區自行推舉。蔣介石提出可由林伯渠擔任。另外蔣介石還表示,獄中中共黨員,可由國民黨分批釋放;由共產黨指定其出席國民大會代表人選,不能以共產黨的名義出席。周恩來對蔣介石的無理要求異常憤慨,當即表示不能同意。
6月25日,中共中央為了盡快促成兩黨合作,重新擬定與國民黨談判方案,在一些問題上作了讓步。原則上同意組織國民革命同盟會,但要求先確定共同綱領,以便奠定同盟會及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在承認共同綱領的基礎上,同意國共兩黨各推出同等數量的幹部組織最高會議,以蔣介石為主席,承認其依共同綱領有最後決定權;對同盟會將來發展趨勢及與第三國際關係,不加反對,但必須保持共產黨在組織上、政治上、思想上的獨立性。並提出,從張繼、宋子文、於右任三人中任選一人任邊區政府正職長官。還提出紅軍改編後,朱德為指揮官等。此方案電告蔣介石後,蔣仍堅持紅軍改編後設立政治訓練處,負責指揮軍隊。因此,談判未能達成協議。
盧溝橋事變第二天,7月8日,中共中央立即發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的通電》,向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及全國軍民呼籲,其大意如下:
“本月7日晚間10時,日軍進攻盧溝橋中國軍,……現在雙方仍在戰鬥中。
“平津、華北有被日軍武裝侵略的可能,情勢緊迫。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
同時,中共中央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9人聯名打電報給蔣介石,表明鮮明的態度(電文前麵已引,從略)。
7月9日,又由彭德懷、賀龍、劉伯承、林彪等人代表全體紅軍,打電報給蔣介石表示“與日寇決一死戰”。
7月15日,中國共產黨派代表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同蔣介石、張衝、邵力子等在廬山舉行會談。同時向蔣介石提交了一份題為《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提出三項政治主張,作為國共合作的總綱領和全國人民奮鬥的目標。其內容(一)爭取中華民族之獨立自由與解放。首先須切實地迅速地準備與發動民族革命抗戰,以收複失地和恢複領土主權之完整。(二)實現民權政治,召開國民大會,以製定憲法與規定救國方針。(三)實現中國人民之幸福與愉快的生活。首先須切實救濟災荒,安定民生,發展國防經濟,解除人民痛苦,改善人民生活。為了共赴國難,共產黨還向國民黨鄭重提出四項保證,(《宣言》中保證部分,從略)這份宣言充分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大公無私以民主大義為重的態度。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舉行談話會,參加會議的有各省省長、各軍總指揮及名流學者、大學校長等,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等為代表參加了這次談話會。
8月9日,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在應邀出席最高國防會議期間,與蔣介石在南京就紅軍改編後的人數、設立總指揮部和保持獨立自主等問題,繼續進行磋商。蔣介石企圖刪掉政治主張的全部,隻留下向國民黨的四項保證。中共代表拒絕修改,並主張《宣言》暫緩發表。在紅軍改編問題上,反對蔣介石委派政治主任的要求,堅決主張設立指揮部,提出由朱德、彭德懷任正副指揮,此問題未解決前,暫緩出兵。由於淞滬和華北戰勢日益緊張,國民黨不斷潰敗,蔣介石急切希望紅軍盡快出兵助戰,於是被迫同意了中共關於紅軍改編問題的主張。
8月22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並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指揮。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了紅軍改編命令。紅軍改編後,隨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事實表明,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是經過了一段艱苦曲折的曆程。從兩黨多次商談合作抗日,蔣介石一再堅持“容共”方針來看,他對中共的態度的確沒有改變。蔣介石是害怕並堅持禁止中共宣傳共產主義的,因此才有日記中的那句話。
“8月15日”
倭寇空軍技術之劣,於此可以寒其膽矣!
8月14日,在上海東部海麵上,出現了由東向西移動的暴風雨圈達300公裏的台風。整個東南沿海陰雲密布,氣候惡劣。但是,中國空軍卻出其不意地實行空襲。當天的上午10時整,首先轟炸了日軍起卸物資的上海彙山碼頭和陸戰隊司令部、紡織廠,還炸傷了日本第三艦隊的旗艦“出雲”號。
接著,在當天下午5時整,由大隊長高誌航率領的中國空軍第四大隊的27架飛機,從河南省周家口飛往杭州,當即將在筧橋中央航空學校降落之際,與日本海空航空隊台北基地的第三空襲部隊鹿屋隊的18架九六式轟炸機遭遇。
高誌航當機立斷,命令第四大隊對日機開戰,高誌航首立戰功!中國空軍在這次空戰中共擊落6架日機,其餘日機逃遁於南方陰霾之中。當天晚上,日方廣播:“18架飛機之中,13架失去聯絡。”而中國空軍卻沒有受到任何損失。高誌航的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寫下了中日戰爭史上最初擊落日機的光輝記錄。
後來,在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宋美齡的提議下,確定8月14日這一天為“空軍節”。
提到宋美齡,還得說幾句。國民黨空軍是宋美齡組建的。為了組建空軍,她在全國發動募捐活動,同時還認真鑽研航空理論。她用募集來的巨款從德國、意大利等國購入大批先進的戰鬥機、轟炸機。國民政府和國民軍事委員會決定成立第一支獨立建製的空軍部隊,並任命宋美齡為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實際上是中國第一支空軍的第一位司令)。
蔣介石在這頁日記中,表現出對於對日首次空戰勝利的異常興奮與感慨。
“8月17日”
唯信仰可以移山也。
上海攻防戰正在激烈進行,雙方兵力相差懸殊。
戰前雙方兵力比較如下:
日本兵力:現役38萬人,預備役73萬人,後備役87?9萬人。常備師團17個,每個師團官兵共約2?7萬人,其中馬匹5800匹、步騎槍9500枝、輕重機槍600挺、各式火炮108門,戰車24輛。海軍僅次於英、美,居世界第三位。飛機2700架。
中國方麵:全國總兵力200餘萬,無預備役和後備役。步兵師182個,新編製的步兵師共有官兵1?0923萬人,步槍3800支,輕重機槍328挺,各式火炮、迫擊炮46門,擲彈筒243具。步兵獨立旅46個;騎兵師9個,獨立旅6個;炮兵旅4個,獨立團20個。海軍新艦艇66艘,最大噸位3000噸。空軍有600架飛機,可參戰的僅305架。由於經濟落後,中國軍隊的裝備和訓練遠不如日本。
“八一三”淞滬會戰的當天日方有兩個師團增援上海。14日,以鬆井石根為司令官,以第三、第十一師團編成“上海派遣軍”。先後投入總兵力20萬人,共十個兵團,火炮300門,戰車200輛,飛機300多架,軍艦10艘。
麵對向上海不斷增強兵力的日軍,中國方麵所投入的陸軍兵力雖居相當優勢,但由於缺乏重武器,8月19日本來閘北、虹口、楊樹浦一線還切實在我掌握之中,卻仍不能給敵人以決定性的打擊。
蔣介石麵對敵我雙方懸殊的現實,隻好發出“唯信仰”之感慨了。
“8月26日”
此事未知英國取何種態度,或於全部戰局之勝負有關也。
早在盧溝橋事變剛一爆發時,蔣介石就急忙從廬山回到南京,以行政院院長的身份與各國駐華大使懇切會談,希望得到各國的同情和理解。
7月21日,蔣介石接見英國大使許閣森,提出如下希望:“現在局勢,隻有英美兩國努力從中設法,或可變為和緩,而東亞和平亦可維持。此意請即轉達貴國政府。”
英國的態度如何呢?當英國外相艾登接到許閣森加急電報後,立即在下院答複質詢:“在華北目前局勢之下,欲舉行英日親善關係之交涉,尚非其時。”表示出英日正待進行的親善談判宣告中立的態度。接著,艾登首相接見日本駐英大使吉田,向日本提出忠告:“英國政府重視中日之間的和平解決。日本為了遠東全局之利益,應該自我節製。東京似乎認為中國的抵抗不過嚷嚷而已,這種看法實則大錯特錯;我深知中國極願和平,但蔣介石委員長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超過了限度,是不能再忍的。”
英國的態度很鮮明,對日所說的話也很強硬,這與國際諸國相比也算得上較為積極的了。但由於英政府正忙於籌謀應付蠢蠢欲動的德國的對策,因此隻要它在長江流域的權益不受侵犯,則盡量避免與日本發生衝突。
美國反應冷淡。7月25日,蔣介石在南京接見美國大使詹森時強調說:美國是表明尊重中國主權的《九國公約》的發起國,在國際法與道義上都有協助製止日本行為的義務。可是美國國務卿赫爾在8月12日發表的聲明裏,隻是輕描淡寫地希望遵守國際條約,中日兩國不要訴諸戰爭,而且隻在強調“美國所關心的是保全在華美國人的生命財產”,並沒有涉及什麼具體的製止措施。
法國袖手旁觀。7月26日,蔣介石接見德國大使和法國大使。法國大使齊雅說:“在百年戰爭時代(14、15世紀),英國想征服法國,擴張勢力於歐洲大陸,但結果終於失敗,縮回三島;今日之日本,下場也不過如此。”未言其他。
各國均從其本國利益出發,雖極言反對日本侵略行徑,但又不願得罪日本,拿不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統統在作壁上觀。
為了阻隔中國從外國購入武器,日本於8月25日宣稱:封鎖由上海到汕頭的海岸線。中國被迫隻好經由香港鐵路轉運。
當8月26日,淞滬會戰正激烈時,英國大使許閣森由南京乘汽車前往上海途中,被日軍飛機掃射負傷。
蔣介石得知這一事件,希望英國以此與日本發生衝突,因此在這天的日記裏道出對英國的希求,他認為英國畢竟比其他幾國強硬些。
但事後日方隻是簡單道歉賠償,英國並無任何反應。9月4日,日軍又炸壞英國兩艘商船,甚至炮擊“瓢蟲號”軍艦,也仍是由日方道歉賠款了事。看到英國對前後兩件事的屈辱態度,蔣介石不禁為之寒心,他感到很氣憤。於是,在9月4日接見美聯社記者時,向國際社會發出呼籲,他說:“我國抗戰,非僅為中國本身之存亡而戰,亦為維護世界之和平而戰。製止日本之侵略行為,乃為九國公約簽字國及國聯會員國之責任。”
由此可見,中國抗戰初期,是在國際間作壁上觀的情況下進行的。
“8月28日”
近日戰局漸轉劣勢,人心動搖。此次戰事本無幸勝之理,唯冀能得持久耳!
淞滬戰役中,日軍來勢凶猛,全力以赴,不斷增援。8月22日深夜到23日晨,日軍以永野修身為統帥的五個兵團的33師團,由獅子林、石洞口、川沙口方麵登陸,同時有一部分從張華浜附近強行登陸,企圖威脅中國軍隊側翼。第三戰區(包括江蘇南部及浙江)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陳誠指揮左翼軍在寶山、月浦、羅店、瀏河一帶與日軍展開了慘烈的激戰,給日軍以迎頭痛擊。在整個淞滬戰役中最為激烈的是“羅店--月浦”一線的爭奪戰。
羅卓英率領的18軍的11師,14師、67師抵擋了精銳的日軍一個旅團的兵力。日軍先用艦炮、重炮、飛機進行猛烈轟擊,隨之戰車後麵跟著蜂擁的步兵衝鋒掃蕩。中國軍隊隻能用密集的輕武器火力阻擊日軍前進。我軍往往整連、整營地全部犧牲,然後成連成排地補充上去,始終沒有後退。前仆後繼,將敵人包圍起來。但敵人又增加兵力將我反包圍,就這樣層層包圍與反包圍,雙方陣地得而複失,失而複得,反複爭奪,短兵相接,互擲炸彈,肉搏廝殺,使“羅店--月浦”變成一片焦土。中國軍隊的英勇頑強使日軍膽戰心驚,把這裏稱之為“血肉磨房”。這場爭奪戰攔阻了進犯上海之敵,挫敗了日軍原擬的戰術包圍襲擊我上海守軍左側背的計劃。但是,作戰部署主要是由最高統帥兼第三戰區總司令官蔣介石來決定。而蔣這時又聽信外交部的意見,想依靠“九國公約”的布魯塞爾會議來製裁日本。蔣介石偕同白崇禧、李宗仁赴淞滬前線各部隊,麵對激戰著的將領們說:“九國會議的結果,一定會製裁日本的侵略行為,隻要淞滬戰場再堅決死守一下,戰爭就可結束”等等。這樣,日軍便乘隙改變了進攻目標,重點進攻比羅店更接近長江口岸的寶山縣城。
8月27日、28兩日,中國軍被迫放棄羅店,退守施相公廟,但29日,我又奪回羅店,敵人又集中火力,向我進攻,而我軍火力仍未減弱,士氣異常旺盛,陣地毫無動搖。
而蔣介石這頁日記所言“人心動搖”,實則是他自己內心的獨白。他一邊希求著“九國公約”奏效,一方麵讓廣大官兵死守上海,並聲言要在上海抗戰3年!而且他剛愎自用,不接受正確意見,在後來應當撤軍的時候未能及早撤軍,以致造成後來的慘局,實在是由他一人促成。
盡管如此,把日軍主力從華北引到上海地區的重大戰略意圖還是實現了,完成了“持久戰”總體規劃的一部分。
“8月31日”
自二十三日倭寇在獅子林、小川沙鎮與張華濱各處強襲登陸以後,我六十七師進攻川沙不利,羅店為敵占領,吳淞線又被突破,我軍遂轉入被動地位矣。
從現已公布之蔣日記看來,淞滬地區作戰無全般計劃。最初蔣希望以優勢兵力消滅敵之據點,此計未酬,他即下令嚴守一九三二年第五軍及第十九路軍在“一?二八戰役”之防線,逼近黃浦江西岸,此陣線被突破,他再扼守羅店、大場、蘊藻浜之線,距原陣地仍不過五至十公裏。凡此在精神上不與不放棄“守土尺地”之原則背離,他從未作敵方可能使用之兵力及進攻目標之判斷,本軍防守期間之預計,全麵反攻計劃,次一步之戰略防禦,和總預備隊之區處與控製。從日記文字看去,這一切均未經考慮。
從這則日記內亦看出無爭取主動之表現。
“9月7日”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為我國所有,敵國焉得而不敗乎!”
9月6日,中國軍隊,除羅店一線堅守陣地外,全線停止進攻,部署持久抗戰態勢,采取第二期作戰方案:以確保上海市和加強南京防衛為重點,但避免犧牲過大的正麵攻擊,采取機動作戰,各個擊破方針,以圖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但中國軍隊停止進攻,以謀求調整布局的計劃,日軍有所窺測。因此在同一天(9月6日),日軍集中20多艘炮艦在吳淞口外,並配以空軍向寶山城猛轟,隨即發起猖狂進攻。駐守該城的18軍98師第三營營長姚子青,率領全營500多名官兵冒著敵人炮火進行反攻。他和全營官兵宣誓:“與陣地共存亡!”大家抱定固守城池、抵抗到底的決心,麵對日軍海陸空三麵夾擊,一次又一次打退日軍的進攻。
最終,日軍用大炮向城內外發射硫磺彈,引起熊熊大火,日軍乘機衝入寶山城。姚子青率領官兵與日軍展開肉搏,持續兩晝夜,全營500餘人全部壯烈犧牲。這是蔣介石寫這篇日記後的第三天(9月9日)的事。
在9月6日這一天,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共兩黨的協議,將陝甘寧蘇區蘇維埃政府改為陝甘寧邊區政府,轄23個縣,林伯渠任主席,張國燾任副主席。黨中央、中央軍委所在地設在延安。
蔣介石縱觀全麵抗戰的形勢,雖則眼前失利,但正義在中國一方,於是他想起古代先哲孟子的話來,異常感奮。隻要“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為我國所有”就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他此時對抗戰的最終勝利是有信心的。
“9月8日”
我抗戰決策既定,滬戰雖稍有不利而心神仍泰然也。
本來就無爭取主動,處處挨打。及至左翼胡宗南之陣地被突破,他寫出這番文字,仍缺乏進一步之打算。
“9月25日”
敵以為反複轟炸可以逼我遷都或屈服,其實唯有強增我國抵抗之決心而已。
9月10日以後,日軍實力大增,除先已調來的兩個師團之外,又從本土調來第9、13、101三個師團和野戰重炮兵第5旅團及由台灣調來一個旅團,投入上海戰線。總人數達10萬多人,重炮300多門,坦克200多輛,飛機300多架,采取用飛機、重炮為先導,然後施放煙幕彈,最後以坦克掩護步兵前進的戰術,對上海加強全麵攻擊。
9月11日,日軍主力進攻楊行,14日,在吳淞等地強行登陸。中國最高統帥部再次調整抗戰部署,把淞滬戰場的作戰部隊組編成右翼、中央、左翼3個作戰軍,全軍戰鬥序列是: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
副司令官顧祝同
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
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兼)
第十集團軍總司令劉建緒
中央軍總司令朱紹良
第九集團軍總司令朱紹良(兼)
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廖磊
左翼軍總司令陳誠
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薛嶽
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
另外,還直轄9個師。
同時,組織了江防軍,防守長江下遊各要塞。
9月16日,上海守軍全線退守北站、江灣、羅店、廟行、楊家宅一線。雖然我方武器落後,攻擊不利,但我軍將士在極艱苦的環境中仍繼續奮戰,有時24小時內,與敵交鋒十幾次,將敵打退。就這樣,白天遭到敵炮轟擊,晚上整修戰壕,日複一日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
9月22日起,日軍為了確保自己側背的安全,向瀏羅公路發起猛烈進攻。同一天,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9月23日,中央通訊社發表了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講話》。蔣介石在講話中說:“此次共產黨發表宣言,即為民族意識勝過一切之例證,如放棄暴動政策與赤化運動,取消蘇區與紅軍,皆為救亡禦侮之必要條件,且均與本黨三中全會的宣言及決議相符合。而其宣稱願為實現三民主義而奮鬥,更是證明中國今日隻能有一個努力之方向。餘以為吾人革命,所爭者不在個人之意氣與私見,而為三民主義之實行。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應計較過去之一切,而當使全國國民徹底更始,力謀團結,以共保國家之生命與生存。”蔣介石這一講話,實際上是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可是,同在這個講話裏,蔣介石又說:“今日凡為中國國民,但能信奉三民主義而努力救國者,政府當不問其過去如何,使有效忠國家之機會。任何黨派,隻要誠意救國,願在國民革命抗敵禦侮旗幟之下,共同奮鬥者,政府自無不開誠接納,在本黨領導之下,一致努力。中國共產黨人既捐棄成見,確認國家獨立與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唯望其真誠一致,實路其宣言所舉之諸點,更望其在禦侮救亡統一指揮之下,以貢獻能力於國家,與全國同胞一致奮鬥,以完成革命之使命。”蔣介石這段話,不但沒有承認過去10年來在民族危機中國民黨所應負的責任,而且把同其他黨派的合作說成是國民黨對他黨的“領導”、“接納”。這種既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又不承認各抗日黨派之間平等地位的態度,反映了蔣介石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上,把國民黨淩駕於其他黨派之上的態度。但不管怎麼說,蔣介石畢竟在國共合作、共同抗日這個大方向上,有了明顯的轉變。
中國共產黨的宣言和蔣介石的講話發表,宣告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標誌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日軍看到國共合作不利自己的速勝戰略實施,於是急於結束淞滬戰役。9月25日,先後五次共派遣94架飛機轟炸國民黨總統府所在地南京。
與此同時,在朱德、彭德懷率領下的八路軍,為配合國民黨軍隊正麵戰場作戰,從側翼打擊日軍。9月23日,正當晉北戰局危急時,八路軍115師以一個團和一個騎兵營向靈丘、淶源、廣靈之間前進,鉗製企圖突破平型關,抄襲雁門關後路,奪取太原的日軍。9月24日,又以三個團冒雨埋伏在平型關東北的公路兩側山地。9月25日拂曉,敵板垣師團第21旅團主力約4000人進入我伏擊圈內。八路軍以居高臨下之勢,向敵突然發起猛攻,日軍毫無準備,慌作一團。八路軍戰士衝下山去,與日軍展開短兵肉搏,激戰數日,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毀汽車80餘輛,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物品。平型關戰鬥是抗戰全麵爆發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亦是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首戰告捷。這一勝利,震動中外,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必勝信心,對日軍也是一次有力打擊。
麵對敵人的狂轟濫炸,蔣介石已經猜測到日寇的險惡用心。四方傳來我軍將士奮勇抵抗的戰報,使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敵愈是如此狂妄,愈“強增我國抵抗之決心”。
日記表示蔣介石個人倔強不服輸的個性,但不能表示其思想縝密與邏輯上的前後一致。日空軍曾以飛機94架分5批轟炸南京。蔣介石當日記下堅定之語,然而未出兩月,國民政府便於11月20日正式宣告遷都。
“9月30日”
俄狡而倭暴,吾中華實處其中。
蔣介石對蘇聯態度始終未脫離“蘇俄之外交詭詐無比”(1937年8月1日日記)之一概念。與日本比較,他得出本日記之結論。
“10月3日”
聞此消息,憂患為之盡釋,而精神勝於物質之效,庶於此可見。最後勝利必歸於我矣!
9月30日,日本30萬之眾的“上海派遣軍”開始發起總攻擊。海陸空聯合作戰,日軍的炮擊與轟炸極其猛烈,直指高橋和劉行正麵,延伸到我軍陣地3公裏。我軍一麵以密集火力阻止敵人快速前進,一麵繼續後撤,向蘊藻浜南岸的廣福、施相公廟方向轉移。盡管在火力方麵日軍占絕對優勢,相比之下我國軍隊戰備工作極差,陣地工程質量低劣,戰壕積水3尺,官兵日夜泡在水中;對前線物質供應,對士兵生活,對傷亡人員的治療和處理做得都很差,但廣大官兵不怕犧牲,英勇戰鬥。受到日軍猛烈攻擊的67師所屬某連,在激戰之後,隻剩下4個人,而由其中1人將連長的遺體送往後方,其餘3人則仍然死守在陣地上,等到援軍趕來轉守為攻;又有一連,隻剩下連長1人。
正像日本陸軍省軍事課長田中新一在其所撰《中國事變紀錄》中所記:至9月底日軍在上海方麵傷亡達12334人,為華北方麵的2倍,同時提到中國軍隊的鬥誌甚高,其內容如下:
“在上海戰役中,中國軍的抗戰意誌和戰鬥力,推翻了三宅板(陸軍省)一向的判斷。……中國的步兵雖在日軍毫不留情的炮擊與轟炸之下,仍堅守陣地,絕不後退。”
中華兒女在保衛民族獨立的神聖戰鬥中,的的確確是視死如歸。
難怪像蔣介石那樣的鐵石心腸,“聞此消息”,也會發出由衷地感歎。血與火煉鑄的民族精神,是任何頑敵所打不垮的!
應該補述的是,在蔣介石寫下這頁日記的前一天(10月2日),國共兩黨談判達成協議,將原在南方湘、閩、奧、贛、浙、鄂、豫、皖8省堅持遊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為新四軍),以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隨後,新四軍在大江南北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
“10月7日”
此皆於我精神助力甚大;唯以軍事局勢不能轉入主動地位為可慮耳!
蔣介石雖然對國際的冷漠態度異常氣憤,但他對國聯和英美依然抱有幻想。9月4日,蔣介石接見美聯社記者,強調列強各國坐視日本侵華是不公道的,是也有責任的。而後,他進一步開展外交活動,以求喚起國際輿論。宋美齡在這方麵也竭盡全力,她於9月12日在南京對美國發表講話。她向美國民眾訴說中國艱苦抗戰的狀況,呼籲美國支援。她更對國際社會的冷漠進行了強烈的譴責。她說:
“世界上的人們,忽略了當前正在中國逐漸擴張的災禍實況。列強曾訂立巴黎非戰公約,防遏戰爭;並且設有國聯。用這雙重的保障來製止侵略國家向弱國作無望的侵淩。奇怪的是,今竟蕩然無存。更奇怪的是,積年累月,逐漸形成的戰時國際法,它複雜的結構,原是節製戰時行為,保護非戰鬥人員的,竟也和這些條約同化了灰燼。所以我們今天重複回返到了弱肉強食的野蠻時代。”
可惜的是,宋美齡的這種譴責竟無作用。兩天後(9月14日),美國政府卻聲明對於中國和日本適用“中立法”,不過問日本侵華戰爭。國民政府立即向美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蔣介石於9月24日在南京以行政院長的身份接見外國記者,發表下述談話,要求美國改變國策:
“中國此次抗戰,不僅攸關中國本身之存亡,且亦為九國公約聯盟伸張正義。因此九國公約簽字國聯合會員國,均應遵守其義務,對於中國之奮鬥以援助。尤其美國為華盛頓會議之召集者,而九國公約及國聯盟約之訂立,悉屬美國之力,故其責任尤為重大。”
恰恰在這一天,北平西南重鎮保定被日軍攻陷,有記者問:“中國戰爭會經過多少時間?”蔣介石沒有直接回答多少時間,但卻指出:
“中國抵抗日本之侵略,並無時限。在日本侵略繼續進行中,戰爭勢難中止。中國已不能允許日本軍隊之以壓力加諸中國,故戰爭期間之久暫,全視日本及列強之態度。
“不論此次戰爭延長至何日,中國已有無限製抵抗之能力,因中國實一潛力無窮、財力無盡之國家也。日本對中國海岸封鎖,或將給予他國極大打擊,但於中國影響極微也。”
可是國際各國仍無反應。
直至9月27日,國際聯盟將中國的要求提交到23日遠東谘詢委員會審議,該委員會通過了對於日本濫肆空襲的譴責案。在審議中,中國代表顧維鈞一再主張對日本的行動應認定其侵略性,但英美國家遲疑不決。
10月1日,日本提出拒絕國際調停中日紛爭。國聯各國對日本的強硬態度顯出無可奈何的軟弱態度。
10月6日,在國際大會上,勉強通過決議。決議雖然斷定日本違反公約,但並沒有提出任何抑製措施,隻表示:“對中國給予精神上的援助……”
同一天(10月6日),美國國務卿赫爾發表聲明,指斥:“日本的行為,違反了國際關係的原則,抵觸了九國公約與非戰公約。”僅此而已,並無下文。
蔣介石在10月7日的日記上隻好寫道:“於我精神助力甚大”,接著自責自悲起來,顯得憂心忡忡。
“10月25日”
共產黨之投機取巧,應切實注意,然此輩不顧信義之徒,不足為慮,隻要曉以利害,動之以正義,則可矣!吾當一本以正製邪、以拙製巧之道應之。
1937年10月,日軍開始了以攻戰太原為目標的作戰。中國軍隊為了保衛太原,調集16個師的兵力,組成3個兵團,配置於以忻口為中心的兩側山地,進行防禦會戰。
10月2日,以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率部組成右集團軍,在五台山至忻口一線占領陣地。“除以主力位於平型關、雁門關、朔縣之線之兩翼側外,另組織4個支隊挺入敵人後方”,“各支隊出動後,先後均有勝利。”“總共繳獲敵汽車80餘輛(均已燒毀),九二野炮一門(無炮彈),七三、七五山炮炮彈3000餘發,步槍300餘枝,機關槍及其他軍用品甚多,並斃敵千餘人。”“淶源、廣靈、靈丘交通已被我完全截斷。”“計前後我傷亡官兵共約600餘人,內副團長、營長各2名。”《朱德、彭德懷致蔣介石等密電》10月3日--見於國民政府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
對八路軍所取得的戰績,蔣介石通電嘉獎:“捷報傳來,無任欣慰。襲敵側背,斷其聯絡,收效甚大。希更發動民眾,擴大行動,使敵有後顧之慮,則與戰局更有裨益也。”《蔣介石致朱德密電稿》10月6日--同上。
八路軍於4日又傳捷報:“宋(時輪)支隊於冬日3時襲擊朔縣西北之井坪鎮,當將該處敵千餘人全數擊潰,收複井坪。計是役繳獲坦克車8輛、裝甲車15輛、汽車5輛、斃敵200餘名,繳步槍36枝,輕機關槍兩挺,槍、炮彈8箱。”《朱德、彭德懷致蔣介石等密電》10月4日--同上。
10月7日,蔣介石致電朱德、彭德懷:“宋支隊奮勇殺敵,收複井坪,殊為欣慰。若能擴大遊擊,向平綏線山地行動,使敵感受痛苦,尤有意義。並希望轉前方將士代致嘉勉為盼。”《蔣介石致朱德、彭德懷密電稿》10月7日--同上。
10月13日,第18集團軍在朱德總司令指揮下,奉命配合友軍“對增援之敵,負責阻止,對退卻之敵,相機殲滅”,《第2戰區忻口會戰紀要》--同上。在敵側翼和後方鉗製打擊敵人。
當日,八路軍第115師占領平型關。
14日,該師又在平型關東麵的小賽村截獲敵援軍汽車數十輛,殲滅200餘人。
15日,八路軍第120師在永興村地區配合友軍打擊敵人。
16日,第115師再占團域口,乘勝收複廣靈、淶源、尉縣等縣城,在冀南、冀北切斷日軍晉東北的交通線,直接威脅敵後方。
10月17日蔣介石致電朱德:“接通捷報,無任欣慰。著即傳諭嘉獎。”《蔣介石致朱德密電稿》10月17日--同上。
19日,八路軍第129師第767團冒雨奇襲代縣日軍陽明堡泊水村機場,毀機24架。
20日,120師攻克雁門關,接著又在同蒲路岱嶽和崞縣附近分別設伏,給敵以重大殺傷,切斷了忻口方麵日軍通往大同的後方交通線。
八路軍將士1937年10月初至11月上旬在晉北、冀西獨立作戰,遊擊敵寇,有效地消耗、牽製敵寇。此次戰役是國共合作抗日初期兩黨所領導的軍隊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團結對敵,英勇殺敵的最好例證。這是已經載入史冊,為世人所公認的事實。
蔣介石寫這天日記的時候--10月25日,八路軍還正與國民黨軍並肩戰鬥在太原保衛戰之中。然而,他不顧血寫的事實,竟說什麼共產黨“投機取巧”。世界上有這樣“投機取巧”的嗎?!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的利益,甘願忍辱負重,將幾次“圍剿”所剩的精壯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隨即將八路軍主力開赴抗日前線,有力地配合友軍作戰。這樣的“投機取巧”,世上有嗎?蔣介石在此,辱罵正在領導抗戰軍民浴血奮戰的共產黨為“不顧信義之徒”,實在不公道!另外,在忻口戰役中他給予八路軍的嘉勉函電是明擺著的證據,難道這麼快便通通忘了不成?即使“過河拆橋”,然而現在河還沒有過完呢!看來,此時的蔣介石惡性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