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走筆天下憂國運
中華民族的真正複興始於1949年新中國成立,60餘年風雨兼程,60餘年曲折前進,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兩大主題並沒有變化,中國經濟麵臨的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什麼能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可持續動力?什麼能讓中國經濟增長成為永遠不滅的傳奇?這是每一個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者及官員必須思考的問題。
而作為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者,每一個觀點,每一個主張都要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負責,因為任何一個經濟政策都牽一發而動全身,都存在不可挽回的風險,每一個細節都必須科學、公正、嚴謹地對待,所以本書一直不敢輕易苟同於任何學派的主張,而隻是客觀地陳述自己的觀點。
本書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大形勢,這個看似非常宏大的敘述,實際上緊緊地聯係著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首先,我們所處的社會已經不是以前那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也不再是那個親友、族人、鄉鄰之間互幫互助的宗法製社會。那個隻要政治家實行仁政、民眾多讀聖賢書就可以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其次,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國家的發展形勢直接聯係著我們的命運,比如中央銀行的一個房貸政策就決定著我們多年收入的歸屬,金融危機時財政部幾個促進消費的政策就能創造無數的就業崗位,而那些國家戰略性決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就更大了,因此隻有關心國家發展的大形勢、大方向才能把握好個人命運。
大崛起時代需要大智慧
如果將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進行一個命名的話,筆者將其稱為“大崛起時代”,在這個時代,富人的奢侈性消費與窮人的生存性消費並存,資產市場的投機性繁榮與中小企業融資難並存,要求加大社保投入與要求減稅的聲音並存;民企提出共享壟斷蛋糕與社會要求國企回歸公益並存,在這個時代有人毫不隱晦地為精英主張利益,也有人在良心的驅使下扛起了為民眾代言的大旗。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一個豪邁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欣喜地看到2000多年前百家爭鳴的重新到來。但這也是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中國還麵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並不會因為崛起而自動解決,這都需要大智慧,需要認真對待。
內憂比外患更值得研究
這個時代,大多數愛國學者都關心中國的外患,而筆者認為中國的內憂比外患更嚴重;大多數學者喜歡在投資、消費、出口之間尋求中國經濟的平衡,而筆者提出提高勞動生產率才是發展經濟的根本之道;大多數學者都鼓吹小政府主義,而筆者提出小政府必須以社會自治為基礎,否則必然導致無政府主義;大多數學者為加強金融監管而呐喊時,筆者提出隻有反投機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大多數學者認為應該提高民眾的收入,而筆者提出隻有降低民眾的生存成本才能從根本上破解民生難題。睡獅已醒,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著一些爭論,但這些爭論都是對中國麵臨的大形勢認識不清所致,隻要對大形勢、大方向認識清楚了,就容易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這樣中國的國強民富也就指日可期了。
本書不是就事論事,而是站在大曆史、大時代的背景下探討中國問題,與那些針對社會熱點推出的應時之作有著很大的區別,本書帶有一定的獨特性、巧合性及不可替代性。跨越政治、經濟、科技、曆史、社會、人文等多學科,以廣視角、大視野對中國大形勢進行分析是本書最鮮明的特點。
寫書就是要解決問題
現在中國的學者常常被人批評隻管提出問題,而不管解決問題。筆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解決中國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在中國,能夠對中國問題進行跨學科、綜合性、係統性研究的學者應該不多,而筆者獨特的學習經曆則可以在這方麵進行有益的嚐試。筆者在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方麵都提出了完整、係統的原創性主張。作出這樣的嚐試,也算是拋磚引玉吧,也希望大家能夠對筆者的主張展開一場大討論,在爭論中不斷完善,最終可以在多元中達成和諧,如果能這樣,也就不枉費筆者一番心思。本書在寫作時力求內容豐富、語言淺近,專業理論深入淺出,說理為民眾代言的大旗。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一個豪邁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欣喜地看到2000多年前百家爭鳴的重新到來。但這也是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中國還麵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並不會因為崛起而自動解決,這都需要大智慧,需要認真對待。
本書在寫作時力求內容豐富、語言淺近,專業理論深入淺出,說理透徹,無論是專業工作者,還是一般讀者,讀起來都非常輕鬆。專業人員可以將其當成一本理論讀物來讀,而非專業人員可以作為平時“充電”之用。